王德发没骄傲,的确,能像他这样,家里要大学生有大学生,要大老板有大老板的人家,不多。
“享不上孩子的福,等着享孙子的福嘛,都一样。”这是王德发回答类似问题的标配答案。
贵生和菊花两口子日子过得很平顺。来弟就更忙了,浮萍已经上学了,来弟的出了三顿饭的时间在家里,其他时间几乎闷头在诊所,一待就是一整天。
诊所里病人多的时候,来弟就让浮萍去贵生家和三个哥哥一起吃饭,姐弟之间的关系,好得很。
现在的问题是,王德发回来之后,所有的节奏都被打乱了。王德发在吃饭问题上一点都不挑剔,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
三顿饭基本上就是在贵生和来弟家混饱肚子了,既然两个孩子管了他吃饭的问题,王德发也没闲着,主动要求每天接送几个孙子去上学、放学,其他的时间,就自由安排了。
这几年在外面,镇上的一些变化,还是让王德发挺惊讶的,家家户户手头,看得出来,是有钱了。
手头有钱,物质生活好了起来,人们就开始考虑怎么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了。
王德发发现,喇嘛庙山上,多了很多祠堂,戴家祠堂、温家祠堂、李家祠堂等等,一个比一个一个修的威严庄重。王德发佯装去喇嘛庙,把各个祠堂都转了一圈,心里大概就有点谱了。
各家的祠堂,都是各家人平摊费用修起来的,能修的起祠堂的,都是镇上的大姓氏,姓氏大了,不乏有出类拔萃的,大手一挥,就给祖上的祠堂捐钱,换来祠堂碑上靠前的位置,刻上自己的大名,就好像从此能和老祖宗荣辱与共,未来子孙后代就能光宗耀祖了。
几家祠堂都是紧邻着喇嘛庙修的,逢年过节去庙上磕头上香一结束,扭头就可以进自家的祠堂,给老祖宗再磕个响头,安排和布置的的确很合理。
祠堂的大小都不一样,王德发心里揣摩着,这大小肯定和各族里的钱多钱少有关系。看看那戴家祠堂,都快赶得上喇嘛庙了,戴家在镇上就大姓人家,人都出的钱就多,钱多当然就给老祖宗修的气派了。
越是了解的清楚,王德发心里就越觉得自己冥冥之中好像想干点啥,又一时半会明确不了自己要干啥,总之就是特别的费脑子,在心里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