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跟人类活动有任何关系吗?”
“没有关系。”
在讨论完这第一个话题之后,朱铨自然而然的将话题从这篇论文引到了与论文息息相关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
为了便于节目观众的理解,朱铨依旧需要先站在普通观众的立场,通过询问的方式,让收看节目的观众们可以迅速的了解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当然,如果是单纯为了方便,那也可以在采访中插播一段vcr来,通过画外音解说的方式告知观众们。
但是这样做的话,效果远不如由朱铨当面问丁院士来的代入感强。
看节目就跟看小说是一个道理。
只有让读者通过小说的文字,甭管是情节还是语言,亦或是这其中的一段话,只要是产生了共鸣,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那就成功了。
看节目也是一样!
尤其是访谈类的节目,准确的说是新闻访谈类的节目。
因为采访的人都是没有“流量”的,所以没有粉丝的加持,那就没有收视率的保障。
朱铨通过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进行提问,给观众们产生代入感,从而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朱铨开口询问道:“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在尖锐并激烈的争吵,可是,这到底在吵些什么呢?丁院士能够给我们深层次的解释一下吗?”
丁仲礼院士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的笑容更盛了,他对于朱铨提出的问题实在是太喜欢了。
虽然这个问题柴静儿也问过,可是她问的语气明显的就是怀揣这对自己的指责。
毕竟,因为他强力反对的缘故,利用他的资历与名望,直接是联合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反对投票,致使这次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没有取得设备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但朱铨问相同问题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朱铨给他的感觉就真的是代表着华国普通的观众进行的询问。
想到这儿,丁院士解释道:“其实吵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也就是您之前提到过的“碳排放权”,对吗?”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