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周郎妙计

众将此时方有机会欢聚一日,庆祝一番。虞翻又盘旋了几日方回。孙策留了数次,虞翻只道家中老小,不忍远离,孙策也不好再强求,只得让虞翻回了城。

却说太史慈到了秣陵,招得士卒两千,欲为刘繇报仇,日夜操练军士。孙策此时正驻军秣陵,闻太史慈在泾县招兵,不由大喜,便与周瑜商议,欲擒太史慈。周瑜明白孙策意思,自己的好兄弟惜才了,闻言淡然笑道:

“这有何难?太史慈新招之兵,必不能战,我可引三路军马攻城,将其三面围定,只留东面。泾县东面二十五里处有一个三岔口,三条路上可令军士在路上埋伏,太史慈到得此处必然人困马乏,不可轻易擒拿!

孙策闻言大喜道:

“公瑾,果然好计!”

周瑜又道:

“太史慈深受儒家思想所缚,伯符可依此取之。”

孙策点头称是。

周瑜所料不差,太史慈新招兵马均是村野农夫,不守军纪,且泾县城防原就不足。孙策令陈武率先爬上城头,在城头纵火为号。陈武手持短刀,爬上城头。守城军士竟毫无防备,都在沉睡之中,陈武轻易放得火号,孙策见火为号,一声令下,三面军士如潮水般涌向泾县。

太史慈正在沉睡,闻得声音,慌忙间起身观看,见喊杀声震天,太史慈心知不妙,忙束带着衣。

这一夜直奔了二十余里,方要休息,又闻后边马蹄声声。想是追兵将至,顾不得休息,又朝前赶去,直追了三十里,孙策军方归。

太史慈却哪敢停歇,又朝前奔了二十里,实是人困马乏。正待往前再赶些路,只听一声锣响,喊声四起,正遇到孙策伏兵,眼见人困马乏,不能抵挡,五花大绑被捆了起来。

孙策闻太史慈将至,亲出大帐来迎太史慈。见太史慈狼狈,忙上前一步喝退士卒,亲释其缚,并将自己的锦袍披在太史慈肩上:

“我知子义真丈夫,若刘繇令子义为将,此番胜负,未可定也!”

孙策对其礼遇甚加,太史慈深感其恩,但他却知孙策是一个典型的反佛之人,他亦不敢降孙策,故尔不作声。

心中当时有了打算,降了孙策。

孙策一手握太史慈,步入军帐,笑对太史慈言:

“神亭之战,若子义擒我,会加害我吗?”

太史慈笑道:

“未可知也。”

孙策闻言与太史慈对视一眼,二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