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就不必说了,黄老派的眼睛都长到头顶上去了!他们一向走上层路线,收的学生也大多有出身有来历。偶尔有个把平民弟子,那只能说明人家真的优秀,而且运气很好。
就公孙弘这种,家里一文不名,早年间自己是个狱吏,现在更是在做猪倌,兼年龄在四十多岁了。道家的门槛都迈不过去!
法家…法家虽然比道家亲民很多,毕竟法家的人大多是实干家,英雄不问出处的习气是很重的!实际上很多法家干吏都是小吏出身。可是,即使是这样的法家,对公孙弘这种学生也是敬谢不敏的。
踌躇再三,公孙弘选择了儒家。而儒家又以公羊学派比较有实干精神,最对公孙弘的口味,所以他开始治《公羊》。
儒家对收学生是最能放开口子的,所以这些年在民间的影响力也是逐步加大的。即使是公孙弘的出身,也没有成为他求学的阻碍!
一开始是一边做猪倌一边自学,后来为了更好的学习,便搬到了临淄——这里可是学术的中心!无论是高水平的老师,还是志同道合的同窗都是极容易找到的。
如今他也治学十多年了,因为刻苦,也因为颇具天赋,在认识的儒生圈子里算是小有名气吧。
不过真的也就是小有名气而已,因为他起步实在是太晚了!
他若是个二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学了十多年有这样的成就,那倒是能让众人侧目,并且对他的未来寄予厚望。但他的年纪…再想想此时的人均寿命,不是人人都能做姜太公的啊!
公孙弘却像是不知道其他人的‘可惜’一样,始终只是照着自己的想法做事。
奔波于生计之余,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读书上。他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但因为儒生们从来不介意有后辈来请教学习,所以他等于是哪一个儒家名士那里都听过课,请过问。
不过非要说哪一位儒生那里去的最多,那必然是胡毋生了!
不紧不慢地回到家中,公孙弘先是恭恭敬敬地向自己的继母请安——他在圈子里很有名气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里了!如今他父母都已去世,只有一个继母,而他侍奉自己的继母十分孝顺。在这个以孝治国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资本!
“这两条鱼拿去,一条养在盆中下回食,一条煮成鱼羹。”将手中的鱼和高粱米交给妻子,公孙弘还不忘叮嘱。
正说话时,外面忽然传来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公孙弘微微有些惊讶:“秦兄如何来了…快请进快请进!”
来者却摇了摇头,他并不是没有眼色的人,他和公孙弘之前就认识,所以知道他家生计颇为艰难!他若是留下,少不得得添上好菜好饭食!他自己也是普通人家出身,知道这些事的难处,所以能体谅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