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有女同车(7)
相比起瓷器, 其实陈嫣对玻璃的工艺更加了解,这是因为她最喜欢的一个u主就是专门做玻璃艺术品的。看的多了,当然也会有相当的了解——甚至因为同为u主的关系,两个人私下有联系。
陈嫣受其影响,对玻璃的种种工艺是很有兴趣的。
而在现代社会, 知识是向普罗大众敞开的, 只要肯学, 真的很难有学不到的!因此, 她确实了解了很多关于玻璃的知识,虽然这些都是理论性质的。
首先,如小说中写的那样,只是石英砂(二氧化硅)加上纯碱(碳酸钠)或者石灰石(碳酸钙),然后经过高温得到钠玻璃或者钙玻璃——这是完全的理想状态, 照搬化学方程式得到的!现实生活中想要靠这么点儿东西就造出玻璃,不是不可能, 只是太难了!
首先就是高温环境, 玻璃的烧制温度实在太高了!比瓷器还要高不少,古代工艺条件下是很难达到的。所以需要使用助熔剂, 让玻璃烧制的温度降下来。一般是苏打或者芒硝。
据说最早玻璃误打误撞造出来就是因为苏打不小心和砂子混到了一起,又经过了烧灼。
不然的话, 一般情况下谁能将砂子烧化了?
其次, 有了助熔剂得到的玻璃依旧相当粗糙, 只能是很原始的玻璃…最早只能烧色相很浑浊的玻璃球来着。
这是现在的工艺都能达到的…就陈嫣知道的, 国内就有玻璃作坊, 会早玻璃珠子。贵种一些的有‘蜻蜓眼’,这个有技术含量,得会调制不同颜色的玻璃液,还得有手艺,弄出同心圆或者偏心圆的图案来。
相比之下,米粒珠、管珠什么的就要简单多了。
还有另一种造玻璃的方向,也属于比较高端的,那就是用来仿玉器。虽然这个时代玻璃难得,可大块可以用来造玉璧的玉更难得!所以有人就想出了玻璃玉璧的主意。
这种玻璃的难点在于必须尽量使玻璃颜色清澈,并且减少气泡。后世看到的玻璃往往澄澈透明,也没有气泡的存在,甚至比天然的宝石更加完美。但那是技术进步后的结果,最早的玻璃可不是那样的。
早期的玻璃,各种原材料都非常‘杂’,不是纯粹的化学元素。比如用石灰石吧,它能是纯粹的碳酸钙?其他的原材料也大抵如此。另外,就算是原料中纯粹的那些化学元素,也有影响,因为他们会与其他成分反应,使玻璃带颜色,但这种颜色又因为不可控的关系,很多都不那么美好……
至于气泡,那更是困扰了数千年的问题!在古代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解决。玻璃工匠往往只能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尽量减少气泡地产生。只是这种办法终究没有普适性,更会耽误生产,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减少气泡上下了那么大的功夫,效率自然会降下来。
造玉璧的玻璃得呈现出绿色,而且得尽量保持通透、减少气泡,这在这个时代也算是顶级的技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