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
所以就算知道石渠阁那里藏着不少宝贝,也没有人真的硬着头皮去整理。最多就是一些有资格进入这里的学者,有的时候没事做了,在这近碰运气‘淘金’…也只能说是‘淘金’了,有的时候真能找到一些有点儿意思的竹片木片,而上面短短一两句话说不定就有结束学术界某个争议的能力。
但这种碰运气的行为始终不是做学问的常态,所以这件事始终也就是一种‘淘金’而已,就连皇室也没有想过在这里有所尝试。
倒是因为陈嫣喜欢读史,刘启让人略微整理了一下…至少找出一些应该记录史料的,尽量整理吧…成果也算有,只是没到那种惊人的、能够引起学术界大爆炸的成果。倒是整理现有的史料,这一点成果不错。
陈嫣看着倒是有点儿史记的意思,至少历史内容这一块不比史记差什么…只不过文采远不如史记罢了。
作为一种普及性的历史专注是很够格的!也就是现在的传播能力不行,不然这个早就传播开了,而不会仅仅成为陈嫣、刘彻这些人的课外读物、私人收藏。
说起历史什么的,陈嫣就比之前讨论主父偃放得开的多了…而在这个偏学术的问题上,刘彻也是少见的可以和陈嫣真正打平。
应该说,刘彻获得了这个时代最好的教育资源,有各个学派顶级大佬讲课,没有水平差的道理。然而问题是,他的大多数时间不能放在做学问上。关于学问什么的,他也就是了解这么回事而已,至于治国用人、平衡朝堂,那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一旦要讨论学术问题,除非是陈嫣放水,刻意降低难度,否则很快就会由陈嫣全面接手…没办法,陈嫣就是有这样的能力!甚至就连政治这个科目也是一样,刘彻的政治水平比陈嫣高,但纯粹的政治理论水平却不见得…陈嫣读了许多的书,还在后世见识了太多的政体国体,光是高中政治课上的一些观点就足够闪瞎这个时代的人了。
历史虽然也是学术的,但刘彻在学习历史上也下足了功夫,所以和陈嫣的水平相差无几。
毕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嘛!即使这个时候还没有这句话,但类似的观点肯定是存在的。坐在刘彻的位置上,他也确实要会从已经产生的历史中吸取教训。
说到以前读史上下的功夫,刘彻就有一些抱怨:“如今这些国之栋梁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先贤经典通读过几部的都少,读史更是敷衍!若是朕起兴考问几句,便是一问三不知了!”
陈嫣对此并不怎么意外,别把这个时代的官员想成是印象中的精英,事实就是这个时代识字率非常感人。很多朝廷官员也就是识字的水平,至于他们怎么当上官的,嗯,就继承来的,这有什么问题吗?
相比起少之又少的孝廉,这个时代最常见的官员是,爸爸是官员、爷爷是官员,或者追溯到祖上,有人在春秋战国时做过官员…总之,近一些的长辈有做官的,自己肯定能做官。而远一些的祖宗有做官的,自己也有很大可能做官。
有的传承的足够久的、家风足够严的家族,他们的子弟水平还算有保障。但一些新荣之家出来的子弟,水平真是不敢恭维!
实际上,不只是这些靠先辈遗泽当官的人,就算是凭借自己真材实料走上来的官员,其真实的水平也很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