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镜子,陈嫣真是有一把辛酸泪要说!正经说来,镜子的项目开的很早,甚至可以说是陈嫣最早的项目之一,但直到最近才完成。这样的进度当然不是因为有人偷懒,实在是这个不好做啊!
陈嫣很早以前就知道镜子是一门好生意,无论是国内贩卖,还是作为出口品,那都是极好的!试问,有哪个女人能拒绝一面镜子呢?
华夏用镜子的传统也算是源远流长了,最早是以瓦为镜,不是瓦片,而是瓦盆,瓦盆盛水之后就是一面镜子了。这种镜子的好处就是简单易得,至于其他就不能讲究了。
不过正是凭借这种简单易得,瓦镜流行了很长时间。后来在铜镜、黑曜石镜之类的竞争中,铜镜取得了胜利,然而即便是此时,瓦镜依旧流行…毕竟普通人可用不起铜镜!
事实上,直到战国末期到秦代,瓦镜才真正被淘汰…也只是被淘汰,其实民间还是有人在使用。
现在正是铜镜在华夏的黄金时代,临淄附近就有大型的铜镜作坊,生产出来的镜子已经相当精美了。镜面平滑晶莹,至于其他的部分则极尽精巧,运用了各种工艺——如今的铜镜,是中产之家婚姻嫁娶时必备的一件物品,地位等同于某些时期的三转一响四大件之类。
不过铜镜相比起水银镜之类,还是差的太远了,颜色昏黄、光线暗、镜面氧化的快,所以才要经常打磨。磨镜子在古代,一直都是某些手艺人的谋生手段。
陈嫣当时想弄出更好的镜子,本身只是想找一棵摇钱树而已,并没有别的意思。但在开发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这些困难不仅没有让陈嫣放弃这个项目,反而让她的拧巴劲儿上来了!
非得弄出来不可!
一开始最缺乏的是玻璃板,陈嫣就让人打磨了一些透明水晶片——这是做实验用的,等到技术成熟了,玻璃板一弄出来,岂不是就能配合生产?
那个时候陈嫣心里考量了三种制镜工艺,即所谓的水银镜、银镜、铝镜。没的说的,水银镜是最简单的,后面的涂层就是锡汞剂,反复试验几回就得到了陈嫣想要的镜子。但水银镜也有自己的致命问题,那就是毒性很大,特别是对生产的人很不友好。
与毒性相比,像是水银镜不够明亮,氧化速度比较快什么的,都不算是问题了!毕竟相比起此时的铜镜,它各个方面都好太多了。
陈嫣在改变工艺和提高工匠防护水平之间犹豫,最终选择了前者…说到底,她并不缺赚钱的项目,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何必要做那些违心的事情?
银镜和铝镜,现代普遍使用的铝镜首先出局。它没有什么不好的,唯一的问题是工艺复杂,复杂到了在汉代根本做不了!倒是银镜还可以尝试一下。
陈嫣在中学《化学》教材上学过‘银镜反应’,虽然说,只是知道这个反应不一定能制造出银镜,但经过尝试调整,总是能够的。
银镜反应并不复杂,就是硝酸银加氨水,得到银氨溶液,然后加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中的某些成分能够将银还原出来,附着到玻璃板上,得到一面光亮无比的镜子。
这个反应听起来也不算难,但实际过程中麻烦死人了!可以说各方面都需要前置条件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