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裴大人的建议。”片晌后,沈青琢回归正题,“另外,还要改善肃州的作物种类,种植番薯、玉米、土豆等耐旱高产的作物。尤其是番薯,不与五谷争地,不宜耕稼之地皆可种植。等摸索出种植经验后,即可推广种植到全国其他高旱地区。”
大雍生产水平接近明朝,这时已传入了玉米、土豆、番薯等农作物,但仅仅是作为尝鲜的食物,还没有形成规模性的种植,也就没能给百姓提供更多的粮食。
林瑾瑜若有所思道:“若是真能推广种植,不仅增加了百姓的口粮,亦可增加国库收入。”
“如此一来,肃州百姓也不至于旱年颗粒无收了。”裴言蹊跟着赞同,又好奇道,“但沈大人为何知晓这些农作物耐旱?”
沈青琢顿了顿,随意糊弄道:“我在幽北时亲自种过,不妨以肃州为试点研究种植技术,再决定能否推广至全国。”
萧慎沉吟道:“朕即刻广贴告示,重金征召擅培育种植者,研究这些耐旱作物的种植技术。”
“眼下种植玉米还来得及。”沈青琢继续道,“玉米成熟期快,十月下旬即可采收。”
几人就耐旱农作物讨论片刻,裴言蹊又道:“兴修水利是大工程,具体支出还要工部核算,但必定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简单,那些富商豪绅的羊毛,我还没薅够呢。”沈青琢冷笑一声,“官商勾结,不仅搜刮民脂民膏,还抢走了国家的粮食赋税,不打击地方豪强,百姓如何安居乐业,国库又如何充盈得起来?”
大雍王朝的两大弊端,一是官场贪腐,二是地方豪强称霸,都必须彻底扫清。
两位大人告辞后,寝殿内恢复平静。
萧慎掀开床帘,不怀好意地笑道:“国事商讨完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方才——”
“打住。”沈青琢抬手,指尖抵住黑金龙袍,“先生还在病中,离我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