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琪猜测祁乐在食物中加了药物,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其实是猜错了。
??实际上,祁乐并没有在食物里添加任何东西,甚至他给段羽安的每样食物,从大米到小麦,都是新鲜且无添加的,半丝杂质都没有。
??那为何段羽安在他这就不排斥食物了呢?
??答案很简单,是期待感。
??从祁乐问段羽安“饿不饿”的那一刻起,他就有意识的在降低病人对食物的期待感。
??问一个厌食症患者“想吃什么”或者“吃不吃某某某”,是绝对被禁止的。
??因为患者会通过这些问题,联想起食物的样子或味道,进而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
??最温和的方式是只对病人本身的感觉提问:饿,还是不饿。
??不饿,就暂时不吃。
??饿,那就进入到下一步治疗——回归本质。
??所谓回归本质,就是让病人去接触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原食材。
??从食物的本质出发,透过病人的嗅觉,视觉和口感想象三个方面,去接受食物最原始的样子,重置他们对食物的认识。
??说通俗点,就是用心去感受每一样食材。
??等到初级接触完成,病人对食材不排斥之后,便才是最后的重头戏:延迟反馈。
??上次的煮粥如此,这次的揉面也是如此。
??祁乐刻意让饥饿状态下的段羽安,去全程参与整个烹饪过程,既消耗体力,也在增加他对食物的渴望。
??这种近在眼前,却又求而不得的煎熬等待,会将病人进食的欲望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