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页

在白俄罗斯南部的里皮亚季河畔,俄军统帅阿格列尼大公正策马立于一座小山丘上,十几万奥匈联军的俘虏正在俄军士兵的注视下列队默默行进,沿河两岸都是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奥军士兵的尸体和他们遗弃武器大炮。同样是在10月4日夜里,阿格列尼带着近30万俄军部队突袭并包围了奥匈联军第4集团军主力的宿营地。奥军卒不及防,在俄军步骑兵的进攻下溃不成军,包括丹克尔将军在内的7万名奥匈官兵阵亡,之后阿格列尼率部沿着河岸一路追击奥匈军队的溃兵,最终第4集团军24万士兵只有不足万人得以逃脱。

中路的奥芬贝格将军和第4集团军几乎是和右翼部队遭到伏击的消息一同到达布列斯特的,对此弗里德里希大公感到深深的羞愧和懊悔,然而令他更加担忧和不安的是,没等自己下达退回波兰的命令,俄军大股骑兵就已经兵临城下并截断了他们的后路,围歼奥军左翼的伊万诺夫所部与伏击奥军右路的阿格列尼所部在不久之后也抵达布列斯特外围。两支俄军会合之后兵力达到60万,而城内的奥匈军队仅20余万,面对俄军的优势骑兵,弗里德里希大公的奥匈联军根本无力出城城野战,而在俄国骑兵面前撤回波兰也显得困难重重,甚至有可能像之前左右两翼的撤退部队一样遭到俄军骑兵重创。

就在布列斯特城内的奥军官兵坐立不安的时候,西面传来的发动机轰鸣和机械转动的声音让他们如同看到救世主一般。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德国东普鲁士军团主力终于有条不紊的开过边境,他们在辰天的带领下前来接应这支实力和信心都遭到重创的奥匈盟军,顺便让俄国人加深一下对德国战车和机枪的印象。

最终,20余万奥匈残兵在德军的陪同下被高傲冷漠的俄国骑兵目送着退出白俄罗斯,至此东线德奥与俄国的战斗便告一段落。奥匈联军遭受到了开战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次重创,尽管被俘的近30万官兵在不久之后通过交换战俘而重新回到奥军战斗序列,但是奥匈帝国已经决定将作战重心转回塞维利亚战场,加上德国东线军团将主力开往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再越过边境;阿格列尼则以这次胜利为契机正式登上了与革命党争夺俄国政权的舞台,他的主力部队也在不久之后离开了白俄罗斯地区。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俄与奥俄边境上都没有战斗发生,只有一些无聊的小兵偶尔隔着边境线对骂几声。

第六章 不可思议的和谈

在10月7日宣布沙皇一家及尼古拉大公夫妇罹难之后,革命党领袖列宁宣布他领导的临时革命政府已经取代沙皇政府成为俄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同时敦促各地仍在顽抗的旧沙俄军队放下武器服从革命政府的领导。

当天下午,占据着白俄罗斯的阿格列尼大公宣布,根据沙俄帝国皇位的继承顺位,他正式登基成为新任沙皇,要求各地旧沙俄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抗击入侵之敌,并公布白俄罗斯地区的俄国武装在他的领导下,于10月4日至10月6日对入侵俄国的德奥军队发起反击,战役期间共歼灭和俘虏80万德奥军队,击毙奥匈联军中将一名,俘获少将三名,捍卫了俄罗斯帝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土。

阿格列尼还宣称,由于德奥军队对于俄国的土地依旧虎视眈眈,他的主力部队将以保卫白俄罗斯地区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他希望避免与俄国革命党爆发大规模内战,以免强敌乘虚而入,甚至还呼吁俄国革命党从大局出发与他领导的沙皇政府谈判,他可以考虑接纳革命党参与他的政府。

阿格列尼此举赢得了不少俄国平民的赞赏和支持,众多白俄罗斯青年甚至踊跃参加他所组织的保家卫国军,俄罗斯国内和平谈判的呼声也逐渐高涨。

对于欧洲各国来说,布尔什维克政权是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各国纷纷派出特使前往拜会这位新沙皇,表示愿意出钱出枪甚至武装干涉,唯恐庞大的俄罗斯帝国被红色政权所取代;对于德国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支可以牵制沙皇军队的俄国革命力量,而不是颠覆沙皇政权并控制整个俄国的红色政府,在俄国内乱的局面已经形成之后,他们也开始逐步减弱对革命政权的支持,将东普鲁士军团主力调离波兰,实际上也为阿格列尼减轻了许多后顾之忧。

尽管列宁始终认为帝国主义的贪婪本质不会改变,但是鉴于广大民众对于和谈的期望以及目前的国际形式,他和党中央还是决定派出一支特别代表团前往明斯克与新的沙皇政府进行会谈。

10月10日上午,这支代表团出现在莫斯科火车站,他们将乘坐列车前往明斯克。

站台上,那个熟悉的“地中海”紧紧握住自己对面那个人的手,“斯大林同志,这次和平谈判我们已经向各国宣布了,想必那些反动派不敢伤害你们!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即使他们作出虚张声势的威吓,你们也绝对不能害怕和退缩!你们一定要用革命者和胜利者的气势压倒他们!至于谈判内容和底线,我之前已经向你交待了,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随时向中央发报!”

35岁的斯大林此时脸庞还略显消瘦,眼睛不大但是非常有神,一头浓密的黑发梳成二八分头。尽管他年纪不算大,但革命资历却非常老,中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研读马克思的作品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梯弗里斯组织,1900年开始参加地下政治活动,在高加索一些工业中心组织罢工、示威,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孟什维克派和布尔什维克两派后,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派。1904年12月领导巴库工人大罢工。从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监禁。1912年2月被选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主编党的机关报《真理报》。他积极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1914年的这次十月革命,因此被列宁当作自己的左臂右膀。

“列宁同志,请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那些反动派从前吓不倒我,现在更加不能!只是,我恐怕不能保证可以将和平带回来……”与大多数革命党人一样,斯大林对于这次谈判的前景也不看好,水火不容的两种派别要共同执政谈何容易,划地而治更是革命党和俄罗斯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因此革命党的和平条件便是沙皇军队放下武器接受改编,在此前提下可以考虑保留沙皇和皇室的一些特权,然而这对于手握重兵的新沙皇简直是不可接受的。这次谈判看起来更像是走过场,让那些幻想和平的人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