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页

尽管如此,要塞建设急需的各种物资还是陆续运抵了突尼斯,这个位于北非的港口城市最近一段时间呈现出与往日截然不同的勃勃生机。大批来自德国本土的建设者陆续抵达,几乎每天都有悬挂着德国国旗的货轮驶入,码头成为最忙碌的地方,大批物资在那里卸下。在突尼斯港的外港拉古莱特,旧的防御要塞基本上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座规模更大、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新要塞。在突尼斯内港和市区周围,军用码头、机场、兵营、维修工厂、军火工厂、飞艇基地,各种各样的设施都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之中。

与生机勃勃的突尼斯相比,直布罗陀更像是刚刚经历一场大病的患者,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直布罗陀要塞的英军还没有真的弹尽粮绝,但要塞内的士气已经非常低落了,他们的心理防线远比要塞的防御工事更加脆弱。

直布罗陀山下,谈判正在进行。

罗克将军无比黯然的坐在会议桌一侧,他的军官们也一个个垂头丧气。上周,他们满怀希望的出击,想利用西班牙军队内乱之机消除德军重炮的威胁,没想到遭遇对方的顽强抵抗,出击部队不仅伤亡惨重,还失去了最后一点信心。从第二天开始,德国人又恢复了炮击,直到罗克将军派出特使要求谈判。

会议桌另一侧,德国军事代表团的鲁登道夫将军、施克瓦特将军昂首挺胸的坐着,在那次战斗中有杰出表现的克莱斯特少校也得到了一个末尾的位置。同一侧还坐着三位西班牙代表,确切的说是三位由西班牙国王派来的官员,没有军人,也没有发言权。

在接到国内的密电之后,鲁登道夫的态度显得很坚决:“要么无条件投降,要么继续战斗!”

英国人和西班牙人一样沉默。

“我们的大炮可以将直布罗陀山夷为平地!”德国人恫吓着,“更多的大炮和弹药正要运输途中!舰队、飞机、飞艇也将加入到战斗中来!”

这个时候,英国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西班牙人也一样。

“无条件投降吧!否则大家都遭殃!”一位年长的西班牙代表低声嘟囔着,实际上西班牙政府现在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在军队哗变这一事件上,他们表现出惊人的效率,第二天哗变军队便回到了自己的军营,三天后,可靠的军队接替了他们的阵地。哗变中带头的军官被认定是英国人的间谍,其他人据称是受了英国人的蛊惑,肇事者们随后被送上军事法庭,主要责任全部推到英国人头上。

对此,英国人没有反驳,也无力反驳。

鲁登道夫和他的代表团没有兴趣调查事实的真相,德国政府也一样。在4月3日向西班牙政府递送的外交文函中,德国政府认为西班牙人违背了之前所签署的条约,即未能“在德军主力抵达之前有效封锁英军直布罗陀要塞”,对此,德国政府“无法信任西班牙政府和军队的能力”。因此,德国政府善意的建议由德国及其盟友军队代为“妥善管理直布罗陀海峡两侧区域”应当交,以“保证同盟国利益不会在类似事件中遭到侵犯”。

仅仅一天之后,俄国、土耳其表示支持德国政府的建议,并愿意直接派兵参与共管。

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先后表示理解,而英国人除了表示极端的愤慨和无助的鄙视之外,毫无插手的心情和能力。

西班牙政府面临空前的孤立。

阿方索十三世和他的首相希望用钱而不是土地解决这个争端,可惜德国政府很干脆的拒绝了他的提议,同时以武力相要挟。在哗变事件之后,纳瓦罗元帅很快辞去总司令一职,国王随后任命更为年轻和强硬的德·里韦拉将军担任新的陆军统帅。在直布罗陀这件事情上,尽管西班牙政府内部认为应当委曲求全的人占多数,但里维拉将军和一些将领认为应不畏强权,同时转向奥匈帝国求助。首相和许多大臣对这种建议感到不安,但由于担心失去军队的支持,阿方索十三世没有立即答应德国政府的要求并派人秘密寻求奥匈帝国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