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之后,下集群总指挥官豪森上将随即命令他的工程部队和第5集团军一部在奥地利的克拉根福周边修建一批机场和飞艇降落场。这个年代的机场相对比较简单,平整的草地或是硬土地都行,仅有轰炸机对于地面的要求会稍微高一些;至于飞艇降落场就更简单了,只需要找一片开阔地带,然后修建一些供给飞艇系泊的系留塔,准备一些沙袋,再将飞艇补给所需的弹药物资运到降落场就可以了。
普通机场修建起来虽然简单,但对地面要求不高的跑道也意味着遇到雨水会变得松软和泥泞,因此,由土石夯实的跑道才能满足飞机全天候起降的要求,可修建这种跑道所花费的时间就要长得多。
当然,泥泞的路面不仅仅给德军带去麻烦。两个小时之后,古德里安得到了飞艇部队的侦察报告,大批奥地利陆军正从意大利一侧赶往克罗埃西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南部,情况符合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推测——奥地利人准备在那里集中陆海军与德军入侵部队进行最后一战。若败,则玉石俱焚,若胜,则有将德国人赶出帝国的转机。
以古德里安本人的想法,当在奥地利军队立足未稳之前全力出击,但最高统帅部则有另外的打算。统帅部在给下集团军各主要部队的命令中警告指挥官们,“在统帅部解除此命令之前,尽量在距离海岸15-20海里之外的地方行军,并避免受对方地面部队诱惑而靠近沿海,否则,将很有可能招致奥匈海军主力舰队的重炮轰击!”
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虽强,但也没有办法和水中的战列舰相抗衡。要对付这些水中巨兽,一是调来大批要塞炮,二是以舰对舰,另外一种就是集中航空部队从空中攻击。
2月7日下午3时,德国海军上将希佩尔率德国地中海舰队一部进入亚得里亚海域,不久之后与在这一区域执行侦察任务的6艘德国潜艇会合。在之前一个夜晚,其中三艘潜艇即u213、u226、u310号都曾在普拉军港外对奥匈海军的战舰实施了鱼雷攻击,虽有多枚鱼雷命中目标,但并未击沉一艘奥匈战舰,给对方战舰造成的损伤程度目前也还不清楚。
接到最高统帅部的加密电报之后,希佩尔一面让他的舰队将航速降低到10节,一面继续收拢附近区域的德国潜艇。
下午4时30分,日近黄昏,由德国本土飞来的第9飞艇中队冒雨飞临威尼斯湾,随着指挥官奥尔切特少校一声令下,18艘齐柏林飞艇散开队形开始搜索附近海面。
在这18艘飞艇中,有12艘是氢气容量3万立方米以下的中型齐柏林飞艇,剩下6艘气容量均3万立方米以上、载重量超过2吨,其中还有2艘是堡垒级的超大型齐柏林飞艇。
德国堡垒级飞艇于1915年8月开始装备德国空军,这种飞艇除了体积和载重量较大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搭载的武器——75毫米短管榴弹炮。很久以前,人们就设想着将大炮搬上飞行器,浪漫的法国人在战争时期曾试着将一门简化的37毫米火炮搬上飞机,却发现飞机根本无法承受火炮发射带来的巨大后座力,这种设想也只得暂时作罢。
相比于飞机,飞艇的载重量大了许多,不过,早期的飞艇吊舱结构简单而且并不坚固,所以同样无法承受大炮开火时的后座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工程师们给堡垒级飞艇安装了一个特制的钢架吊舱,外面再覆盖一层木板和帆布,再加上撤去炮轮、炮尾、护盾的简化版火炮,构成一个炮口朝下的小型炮塔。尽管已经想尽办法减少重量,这样的吊舱光架子和火炮就达到近1吨的重量,再加上5名乘员和备用炮弹,起飞时吊舱的总重量已经达到28吨。
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堡垒级飞艇于1915年6月在德国北部首次进行了空中炮击试验,在4000米高空以巡航速度飞行时炮击弹着点距离目标不超过300米,3000米高空弹着点不超过250米,到了1000米的高度时,弹着点均非常接近目标。这样的效果令德国空军非常满意,他们只是认为试验飞艇上装配的37毫米火炮威力有所欠缺,因此在第二次试验的时候,飞艇上改装了现在这种75毫米短管炮,而备弹量则从37毫米的40发减少到了15发。
最终的效果达到了空军部的要求,向德皇报批之后,空军部一口气订制了50艘这种飞艇,陆军也下了20艘的订单。到1916年2月的时候,齐柏林公司已经向德国军队交付了36艘,剩余34艘也将在年内完成。
1个小时后,也即是下午5点30,德国第9飞艇中队在距离海岸30海里的地方发现了呈6列纵队缓慢向北行驶的奥匈舰队。指挥官奥尔切特少校当机立断:对奥匈舰队实施非精确轰炸。
在飞艇战术中,所谓非精确轰炸就是在发现目标之后不调整高度即实施轰炸,这种轰炸的高度通常较高,而准确性较难保证,一般用于轰炸城市、港口等大型目标。
在德国飞艇出现后,奥匈舰队也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旗舰“欧根亲王”号上很快升起加速前进的信号旗,在德国飞艇飞来舰队上空之前,庞大的奥匈舰队已经分为六支单纵队,各纵队根据舰只情况采用不同的航速分散规避,其中第1、第2、第3战列舰分队组成的战列舰纵队航速达到了16节,稍慢的补给船纵队则以8节的航速朝着与战列舰纵队相反的方向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