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筳不是朝会,参与者都是有座位的,待大家落座之后,读书官便开始宣讲早就圈定的今日要读的内容。
朗朗读书声中,张惟功这才发觉,读书的翰林是老熟人了,原来是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
今年是大比之年,每逢三年,全国各地的举子齐集京师,入贡院参加会试,会试合格之后就是贡士,再参加殿士,成为进士。
进士分一二三等,一甲三人,分为状元榜眼探花,每三年出三人,整个大明迄今为止也没多少,张嗣修前几次考试都没有中,现在已经三十多岁,这个年纪中进士已经算是较晚了,真正的大牛都是二十来岁就中进士,然后选馆入翰林为庶吉士,再散馆出来为部堂郎中,一路扶摇直上,目标就是最终的大学士。
文官当官的终南捷径,就是这一条路了。
若是在二甲靠后或三甲,为观政进士,各部观政历练,或是直接放到地方,那升官的速度就慢的多,而且终生不要想入内阁为宰相了,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祖制了。
科场名次,年纪,背景,都是升官时缺一不可的条件,尤其是年资和科名,更是有硬性标准的,张嗣修再考不中的话,或是名次考的差,一身宦途恐怕就没有太大的机会了。
现在他不仅考中了,还是榜眼,又入翰林,还在经筳时为读书官,看起来真是春风得意。
但张惟功暗暗摇头,张居正这样的做法太过份了。
第080章 训皇
问题的关键不是张嗣修考中或是名次太好,而是这一次考中的不止是他,还有他的大哥敬修也中了进士,兄弟两人一起中进士,虽说相府的教养肯定比外头好,但此次不仅是张家,还有吕家,张四维家,申家,这几家都有子弟中进士。
国朝官吏,最讲究的出身就是进士,其次是举人,再次是监生,拔贡之类,吏员与唐宋不同,已经断绝了上进之路,基本上来说,非中进士者就算当了官,仕途也十分有限,而中进士者非入翰林,亦不得考虑入相,这其中的关节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全国几十万读书人及其身后的家族,一举一动,观望者甚众,宰相家两个儿子同时中进士,而且名次都在前列,考官还是张居正的心腹,这其中就算没有猫腻,也是成众口铄金之事了。
张惟功知道,最近坊间已经有不少啧啧不满之声,只是张居正积威之下,没有什么人敢当面说罢了。
再将嗣修安排在皇帝身侧,以张惟功对现在的万历皇帝的了解,过不了几天,皇帝就会想方设法将张嗣修撵走的。
这样的做法,真是适得其反。
他在沉思之时,看到万历正看向自己,他微微耸了耸肩,万历脸上也露出失望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