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尚书却无暇这些享受,他甚至将关牢的车窗打开了一条小缝,风雪进入时,暖香的车窗里陡然多了一股寒意三分清明。
就是这种感觉。
舒服。
入冬连续几场大雪,街头都不若以往热闹喧嚣。马车咯吱咯吱的轧过路上积雪,晃晃悠悠的回到尚书府。
在老妻的服侍下,黎尚书换了家常棉服,坐在榻上,见老妻捧来手炉,黎尚书摆摆手,“不用这个,我还热的慌哪。”
“那我打发人给三郎送去。”黎夫人说的三郎是自家儿子,长子次子皆在外地为官,黎尚书留了小儿子在帝都府当差,也是在自己身边的意思。
见老妻唤来侍女一通吩咐,黎尚书问,“三郎还没回来?”
“他可比你忙。这些天帝都府轮翻的不是检查街上流民百姓屋舍,就是施粥放赈义诊赠药之事,哪天都得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才能回。”黎夫人说,“怎么今年这雪就这么大。”
“是啊,都这么说。”黎尚书道,“咱家也拿出五百银子,打发人买些粮米,捐到天祈寺,让天祈寺的和尚帮着赈济穷人。”
黎夫人与他大半辈子夫妻,知道丈夫这毛病,不信神不信佛的,就是施粥舍药的事才能想到天祈寺。黎夫人说,“与其捐给天祈寺,何不捐给静心庵。这些日子,三皇子妃、永安侯夫人时常去静心庵做善事,也捐了许多米粮。我也去静心庵瞧过,那里账目很清楚的。”
“怎么你们还认得?”黎尚书笑问。
“这有什么不认得的,静心庵可是帝都名庵,里面的师太很会讲经,人也心善。帝都这许多庵堂,都打着积德行善的名号,真正把善行到实处的可不多,静心庵算一家。”
“三皇子妃也常去?”
“当然啦。听人说三皇子妃每年把自己铺子织坊的一成红利拿出来,半成给慈恩会,半成给静心庵,都是用来做善事的。”黎夫人给丈夫倒了盏温水,说,“甭看有些没见识的总诟病三皇子妃出身低,做事真实在,也真心做事。”黎夫人嘀嘀咕咕的跟丈夫念叨了许多女眷的事。黎尚书的神思一时又远了――
这次三殿下布防冯千户外宅,并没有提前知会他,一丝风声都未漏。
可以理解为是出自保密的需要,也可以说是对他的保护,但往深一步想,未偿不是三殿下不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