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页

“皇上,臣斗胆了,臣推荐兵部尚书杨嗣昌,出任内阁首辅。”

朱由检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这是真心的微笑,看来孙承宗的确是从大明朝廷稳定的角度出发的,若是孙承宗提议刘宗周出任内阁首辅,朱由检会非常的不舒服,也会伤心。

“爱卿为何举荐杨嗣昌啊。”

“皇上,臣本来是要举荐唐大人的,不过后金奸细的事情,令臣觉得,唐大人处理有失误的地方,至少应该是站在中间的立场看待此等的问题,不偏不倚才是正道,先入为主肯定是会失着的,若不是皇上当机立断,这件事情,一定会影响到我大明的稳定。”

“臣以为,刘宗周大人乃是一带大儒,学问是不用说的,可学问和实际还是有些区别的,刘大人过去沉湎于学问,处理事情有失圆滑,此乃主持朝政之大忌。”

“内阁大臣之中,余者皆可不提了,或者是年岁大了,或者是体力不济了。”

“臣举荐杨大人,乃是因为杨大人有着不错的能力,且熟悉朝政,能够很好的辅佐皇上,且杨大人熟悉军务民政,能够把握辽东之局势。”

朱由检频频点头。

“爱卿说的是啊,此次到大凌河城,回到京城之后,朕就同意爱卿致仕了。”

经过十天的奔波,孙承宗终于来到了宁远。

一路上,孙承宗有着太多的感慨了,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他有着格外不同的心情,想当年自己主政辽东的时候,与后金的厮杀是小规模的,几起几复,都是因为辽东的战局,特别是大凌河之战,是导致他最终回家的主要原因。

辽东的情况,孙承宗还是熟悉的,但这一次,进入山海关之后,他惊奇的发现,辽东确实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

从天启年间开始,因为辽东的战事频繁,这里几乎看不到百姓,也就是城池里面,有着一些生气,城外的老百姓,根本无法立足,后金鞑子时刻骚扰,老百姓根本不敢种地,纷纷逃往了关内,就是驻扎在城池、据点和堡垒的军士,也是很少出来的,四百里地的关宁锦防线,显得非常的荒凉。

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山海关到宁远,两百里路程,沿途看到了无数的窝棚,还有不少的人在田间地头劳作,有些在清理耕地,有些在开垦耕地,这些窝棚,肯定就是百姓居住的地方了。

苏天成曾经上奏朝廷,说到了安置十余万汉人的事情,包括十几万的军屯户,专门从事耕作的事宜,孙承宗有些不敢相信,二十多万人,哪里安置,关宁锦防线,时刻要提防后金鞑子的骚扰,虽说夺回了大凌河城,但后金依旧可以出动八旗军。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一下,孙承宗完全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