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7页

粮食征收的赋税同样也调整了,比较以前稍微高了一些,根据水稻的产量,每石粮食需要交纳接近一斗左右的赋税,浙江和福建的粮食产量,平均下来,每亩都在两石以上,所以折算起来,赋税达到了百分之十五左右,但除开这些赋税,再也没有任何的负担。

这是苏天成的无奈之举,发展商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官吏的俸禄已经提起来了,这些负担也需要农民来承担,在商贸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有一个缓冲期,就只能够暂时在田地里面做文章 了。

不当家不知差米油盐贵。

不过另外的一个方面,官府在督促百姓耕作和调整耕地方面,也是做了大量事情的,特别是在撤销了诸多的卫所之后,收回来了大量的官田,也有一些士绅富户,在江宁营到来之后,逃离了本地,耕地自然也被官府收回来了,所以官府手里的官田是非常多的。

按照苏天成对耕地的处置意见,凡是官府收回来的耕地,一律都是官田,由官府负责租赁给农户耕种,而且官府还要逐年想办法收回来耕地,今后的耕地和旱地,包括山林等等,都是属于官府所有的,不再属于私人所有。

这方面,苏天成还专门做出来了解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需要分离的,所有权归官府所有,使用权归个人所有,一旦官府遭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需要使用土地,仅仅需要少量的补偿老百姓就可以了。

如何的制止兼并土地的行为,就算是几百年之后,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贫富的差距总是存在的,苏天成也只能够按照自身的理解,来尽量阻止土地兼并事情的出现,土地归官府所有,就是他认为很好的办法。

因为官府的努力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所以在缴纳赋税方面,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真正遭遇了灾荒的老百姓,官府在核实情况之后,不仅不会收缴赋税,还会给予救济,这就很好的稳定了农民。

粮食丰收意味着赋税的增加,这一年的赋税,主要用来支付官吏的俸禄,苏天成也曾经想过,朝廷与地方上的经济需要分离,不能够什么都是朝廷来管理,时间长了,下面的官吏肯定是没有积极性的,只有让地方上发展起来了,富裕的地方的官吏,能够拿到更多的俸禄,那样才会更大的刺激官吏努力做事情的积极性,经济刺激永远是最好的手段。

不过新政刚刚开始,这些都是以后考虑的事情,而且目前还是要以征伐为主,如此关键的时刻,稳定是第一位的,花费银子来买下稳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好在银子还是不少的,特别是在福建的时候,剿灭那些内外勾结的富豪,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数目多的朱审烜都有些不敢相信了,他觉得福建沿海的那些富豪,甚至毕皇上还要富裕,动辄就说上千万两的白银,有了这些银子支撑,几年的时间之内,朱审烜不操心缺银子的事情,何况目前还只有山东、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地盘也不是很大。

新政的实施,不一定所有的官吏都能够从内心里面赞同,但大家需要看到的是实际效果,曾经饿殍满地的浙江湖州等地,仅仅一年时间过去,老百姓基本恢复了元气,市场交易也多了,开始繁华起来了,而且各地都开始修建水利设施了,保证尽量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从目前的形势上来说,只要粮食能够丰收,市场就能够繁荣。

当然,不少的官吏是从山东过来的,浙江和福建的情况,远不能够和山东相比,要知道支撑山东发展的,主要还是商贸,有了商贸的发展,地方上才有可能真正繁华起来的。

对秋收态度的截然不同,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很多的读书人,本来认为苏天成是造反的人,是大逆不道的,但不少的读书人实地看了情况之后,真正了解了老百姓的生活之后,看法迅速出现改变了,有些读书人甚至直接留在了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他们也听说了,一旦苏天成拿下南直隶之后,就要开始科举考试了,朝廷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读书人认为施展自身才华的时间到了,能够参加新朝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那可是荣耀的事情,再说他们对于新政,是打内心里面认可的。

当然,也有部分的官吏,开始蠢蠢欲动了,特别是陕西、河南和山西等地的官吏,想着能够直接投奔苏天成了。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展现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