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页

“朕这样说,并非是强求你,你是大清国未来的皇帝,朕的身体不好,尽管说今年恢复了一些体力,但朕清楚,不可能支撑很长的时间,故而朕想着,让你多铎磨砺,其实在处理日常的政务方面,你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在远见方面,朕觉得,你还是需要多多思考,多多锻炼,将来你要引领大清国走向富强,若是没有一定的远见,那是很困难的。”

豪格低着头,没有说话。

皇太极也清楚,凭着一次两次的说教,就想着豪格有着不一般的远见卓识,那是不成立的,也是不现实的,不过他认为,多这样提醒几次豪格,逼迫这豪格多考虑问题,自然就能够增加见识,增加远见了。

谈话还在继续,到了最后,皇太极再一次的提到了多尔衮,这次派遣多尔衮去执行如此重大的任务,皇太极是犹豫了好一会的,一来时间有些紧急,来不及做出来其他的对比,二来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战斗力,大家都是清楚的,所以仓促之下,确定多尔衮承担重任。皇太极内心的担忧是不会减少的,尽管说豪格成为皇太子好几年了,但多尔衮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战斗力越来越强,谁知道自己走了之后,豪格与多尔衮之间,会不会出现矛盾问题,危急到大清国的基础,故而皇太极必须要提醒豪格。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利益为重

济尔哈朗抵达大明京城,消息不可能完全保密,朝廷之中的一些文武大臣知道了这件事情,这也是因为济尔哈朗来到京城之后,专门去拜见了庄妃和福临。

朝廷之中立即出现了争论,尽管说京城的气氛依旧压抑,锦衣卫和东厂虎视眈眈,冷不防还是要抓获某个看似与苏天成有过联系的官员,但牵涉到如此的大事情了,文武大臣自然是有议论的,一直都密切观察动静的朱由检,看见消息泄露出去了,索性在早朝的时候,挑明了这件事情,朱由检的观点很现实,后金鞑子臣服朝廷了,只是由于苏天成造反的原因,故而没有来得及恢复建州卫的设置,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后金已经重新回归大明朝廷了,如今朝廷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苏天成,还有那个所谓的大晋朝廷。

陈新甲也在早朝上面,介绍了与后金鞑子接触的相关情况,后金鞑子服从朝廷的领导,按照朝廷的安排与江宁营展开厮杀,配合朝廷剿灭江宁营。

事情说开了之后,议论迅速消失了,谁都清楚江宁营的骁勇,既然后金鞑子愿意主动去对付江宁营,与江宁营展开厮杀,这是好事情,尽管说后金鞑子也是朝廷最为担心的对手,但两个对手之间,能够捉对厮杀,得到最大好处的还是朝廷。

所有的文武大臣之中,唯一看法不一样的,居然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在与后金鞑子联合的事情上面,周延儒一点都不看好,但他提不出来如何对付江宁营的办法,也只能够是默默看着这种基础不牢的联合成立。

质变出现在朝廷接到了苏天成亲自领军征伐北直隶的情报。

朱由检很清楚,大晋王朝依靠的就是苏天成,苏天成是大晋王朝的绝对核心。这与大明王朝包括后金,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说句不好听的话,朱由检和皇太极两人同时一命呜呼了,大明和后金依旧要延续下去,他们有着一套成熟的体制,有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苏天成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还没有明确继承人。而且也仅仅是统一了南方,很多投身大晋王朝的文武大臣,主要还是臣服苏天成,不客气地说,苏天成成立的这个大晋王朝,与流寇的政权有一些相似之处了。

故而朱由检认为,只要能够斩杀了苏天成,大晋王朝就灰飞烟灭了。朝廷若是能够收回来南方,特别是山东。将集聚起来巨大的财富,到时候剿灭后金鞑子,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朱由检开始思考了,如何能够置苏天成于死地,要知道江宁营是异常骁勇的。苏天成既然登基成为了皇帝,保卫措施一定是非常严密的,仅仅依靠明军,恐怕不能够达到目的,明军能够勉强抵抗江宁营的进攻。就很是不错了。

偏偏这个时候,济尔哈朗带来了消息,后金的满八旗愿意与明军联合作战,在北直隶与江宁营展开厮杀,目标同样是对准苏天成的。

接到陈新甲的禀报之后,朱由检不是特别的高兴,他很清楚,这个主意是皇太极想出来的,能够抓住重点,能够准确的预判形势,这个皇太极的确不简单,从某种程度上面来说,丝毫不弱于苏天成,这也令大明朝廷今后想要剿灭后金鞑子,会格外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