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页

而在所有“维稳”事务当中,现在他牢牢抓住的重点就是“集体农庄”和开拓东北。建立集体农庄的资金其实不是问题,这个时代的中国真心是不缺银子的,几百年贸易顺差的底子还没有败光,可不是几十年后的民国。历史上搞洋务运动的时候,最缺的其实是一个可以自己说了算的金融和货币体系——当时中国的金融命脉和货币发行权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因而也就无法将民间沉淀的资本充分利用起来了。

当下的大明,金融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西式的银行和中式的钱庄像雨后春笋一样开出来了,玩金融永远比办实业省时省力,当然成为中国商人们最喜欢的投资项目了。因而沉淀在民间的资本,也因为金融业的大发展被挖掘了出来,从埋在后院里的死钱变成了充满活力要去寻找利润的活钱。

所以朱济世很容易就借贷到了一千多万银元(其实就是一串数字而已)作为东北开拓的启动资金。至于东北开发股份公司的招股,他到不急于一时,等到利益出来再招也不迟。现在真正需要加快进行的,就是移民的招募、集体农庄的组成还有东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这真是千头万绪的一大摊事情,涉及到内阁、地方、军队还有商业界,也只有朱济世这个皇帝能把各方面的力量拧到一起,将这件大事办成了。

第540章 殖民让宗族走开

朱济世拿起一叠斯科佩尔·威廉送来的人员简历,仔细的看了一会,这些都是来应聘东北开发股份公司高管和工程师的洋鬼子的简历——是的,是洋人!朱大皇帝拥有的四大洋行的高管有八成是洋人,剩下的都是洋奴买办,基本上没有中国传统商人。因为朱济世开办的都是西式大企业,他自己也没有多少精力去亲自管理,只能用严格的管理和财务制度来管理,成立如董事会、监事会等一系列西式企业管理机构,用西式的会计制度进行外部审计。这些制度眼下的中国传统商人都不大理解,因而就只能大量使用洋人高管了。

所以四大行明明都是中资,却依旧被人当成洋行。而新开办的东北开发公司依旧是洋行的路子,高管不是从四大行内部调出的,就是从上海、广州、香港和南洋甚至是印度招募来的。这些人的管理能力都还可以,就是眼睛总长在额头,不大瞧得起东方人。真不知道中国的新式商业人才什么时候可以成长起来了……

正在感慨的时候,就听见御书房门口响起了颇为宏亮的嗓门:“臣延平王,右丞相兼殖民部尚书郑洪躬亲圣安。”朱济世抬起头,冲着门的方向笑道:“老郑,进来!你还要请什么安啊?”门被轻轻推开了,果然就是刚刚从广西回来就任了右丞相的郑洪,他也没带秘书,自己抱着一叠公文笑着朝朱济世行了个军礼,大步的走了进来。

朱济世指着自己书桌对面一把椅子笑道:“坐,坐嘛!郑相爷,这些日子累得够呛吧?丞相的位子可不好坐吧?”

看到朱济世心情挺好,郑洪也只是笑着摇头道:“皇上也是的,知道我老郑是个粗汉子还叫我当相爷,要不还是让刘相回来,我去那个什么保皇会吧。”

“刘鹏干不了丞相的,他的性子和身段都太软了。”朱济世只是淡淡地摇头。左丞相可是见谁(除了皇上)都要压一头的左宗棠,刘鹏的右丞相整个就是个挨欺负的小媳妇,还不如让郑洪这个粗鄙来呢。

两人谈笑几句,然后郑洪就容色一整:“皇上,这里的公文都是河南、山东、山西、北直四省招募庄户(指集体农庄庄户)情况的。这四个省没饭吃或是在本乡本土呆不下去的贫民极多,所以报名者极为踊跃,已经顺利招满第一期移民的额度了。”

移民东北这个事情是不能搞一窝蜂的,必须分期分批实行,一开始小规模的移,然后逐步扩大。因为一开始东北地方上的开发不够,移民去了太多衣食住行都是问题。如果要靠内地提供的话,成本就太高了。

好在辽东那里原来就有熟地,先期又招募了许多军户去定居,还有朝鲜人和汉八旗可用——辽东镇将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安排去耕种原来的熟地,当然不是把土地分配给他们,而是让他们当佃户,剩下的少部分人则用于各种工程和开拓荒地。李鸿章和彭玉麟都是很能办事的官僚,倒是在很短时间内把辽东打理的井井有条,今年辽东的春小麦的播种面积也比去年增长了不少,预计等到秋收之后辽东的粮食供应不但能自足,而且还能攒下大量的库存,这为辽东接收和支援关内移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朱济世拿起郑洪带来的公文慢慢翻越了起来,看得很仔细,忽然沉声道:“庄户的招募顺利是好事情,不过怎么安排好他们却是学问。报告上说有不少地区报名的贫民极多……以后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打散安置,不要把来自同一个地方里的庄户安排在一个庄子里面。”

郑洪有些发愣:“同村的有什么不好?他们很多人都是同宗,到了东北也好有个照应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