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人除了放牧、射箭、骑马、摔跤之外,大概就知道两件事情,一是喇嘛,二是他们的英雄成吉思汗。如果没有喇嘛,这些蒙古人大概就会融于真神教圈子,最终连成吉思汗这个祖宗也忘记了。而没有对成吉思汗的信仰,他们大概就会融于藏人,也不是现在的蒙古人了。
如果要做个表面的融合功夫倒也没有什么难的,召开个库里台大会,让达赖喇嘛、章嘉大师和哲布尊丹巴出来宣布一下法旨。再让近卫骑兵出来亮个相吓唬一下不服气的蒙古贵人。最后朱皇帝再以全蒙古大汗的名义来宣布一下蒙古入华,就算万事大吉。
可是这表面功夫做完以后呢?蒙人还不是老样子?照样在草原上晃悠,照样不识汉字儿不说汉语,照样拜活佛拜成吉思汗。对于他们已经是大中华人而不是大蒙古人的事实,只怕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的。这样的入华,不是忽悠蒙古人,而是忽悠自己,能有什么意义?曾国藩知道朱皇帝铁定不会满意,所以也不敢这么忽悠,这些日子他就拉这三世章嘉大师在漠南、漠北蒙古还有北京城转悠,拜会了不少蒙古人的王公活佛,就想找到一个真正让蒙古人入华的办法。
第1229章 欲融合先帮助
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
“蒙古……蒙古人……”
朱济世举着蜡烛,站在一幅大明全图前面。包括漠北、漠南蒙古,东西伯利亚,哈萨克汗国,新疆、七河、青海、西藏,甚至是东北和外东北的部分地区在内,都零零散散标注了蒙古诸部的名号。
把这幅地图送来朱济世御前的蒙藏事务尚书曾国藩和御书房大臣翁同龢都举着蜡烛,站在朱皇帝身后,一块儿替他照着亮。
这份地图所显示的就是大明蒙古问题的大致情况,是曾国藩花了大半年时间,翻阅了无数档案报告以及派人去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应该算是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大明境内蒙古部族的分布还有数量情况——和后世中国各民族人口和分布情况不同,现在大明帝国境内可没有56朵金花,只有汉、蒙、藏、苗、彝、安南等六个民族。比起后世的新中国整整少了50个民族!这倒不是朱皇帝有意要搞大汉族主义,而是清末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确不如后世那么绚丽多彩。除了占统治地位的满蒙(蒙古族只是部分处于统治地位)之外,就是一个大汉族,另外就是和汉人生活习惯迥异,人口又多的苗、彝、藏和回部(指新疆的真神教徒)等族。
至于什么壮族、土家族、布依族、瑶族、白族等等少数民族在清朝的时候是没有统一的民族名称(民国的时候就是五族共和而已),待遇也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考科举也没有加分,犯了王法也没有两少一宽,交税交租子的时候也不能少一个铜板。这样谁还计较是什么少数民族啊?就算朝廷折腾出个族名,估计也没有人想加入,又不是当八旗子弟……如果不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恐怕后世根本就无人知晓这些民族的。
而朱皇帝和他手下的官员们对发明民族是没有什么兴趣,再说现在大明帝国的汉族是统治民族,而且还是整个大东亚地区的统治民族!就好比后世第三帝国的雅利安民族一样——在元首的统治下,只有人削尖了脑袋往雅利安民族里面钻,实在搭不上边儿还要争取一个荣誉雅利安人,绝没有谁放着好好的雅利安人不当,非考证出自己是斯拉夫人或是犹太人的。
所以,大明境内那些文化和传承不是那么鲜明的族群,都在这十几年内迅速汉化,融入汉民族的大家庭了。但是,那些民族特点非常鲜明,和汉人区别较大,又不大和汉人杂居的民族,融合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而蒙古人则是其中最强大可能也是最难融合的一族。所以在曾国藩呈上的地图上,蒙古人的部落仍然有数百之多!
朱济世放下手中的蜡烛拍拍手,心事重重地吐口气:“四百几十个部落,其中人口过万的大部就有六七十个。分布之广、人数之多、武力之强,都已经胜过了伪清那会儿。这么多人要融入中华民族,大概也不是件容易事情吧……朕要的是真正融入,而不是一个自己骗自己的名分。”
“皇上不是蒙古大汗吗?下道旨意,下面的蒙古人谁敢不听?”在日本入华问题上功劳不小的翁同龢(明子是在翁同龢的煽动下奉德川家幸上洛进而掌握权力的),现在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官位虽然还是军师兼御书房大臣,不过爵位却已经升到了侯爵。
朱济世淡淡一笑,扭头看了看曾国藩,“曾卿,你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