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花溪村还是那样子,只有两处明显变化,一是宗祠明显新修过,牌匾也挂上了不少。方应物本人也上了墙,成为方家三百年来的第二号成功人士,在墙上激励着后代子孙们。
方应物指点道:“我们村并不富裕,这样做太破费了,还不如用来让童子读书。”
老族长陪笑道:“不破费,是我做主把你们父子名下的田租拿出来修祠庙,想必你们父子也不差这点钱粮了。”
方应物这才想起,他们父子名下还有一两百亩地,都是乡亲为了免税投到他们父子名下的,名义上每年还要给他们父子交点租子。敢情翻修祠庙,用的是他们父子的钱,这是被捐款啊……
第二个大变化,就是后山树林中那座小木亭也被新修过,还建了一圈篱笆围住,亭子里放了一个香炉。
老族长解释道:“附近十里八乡的读书人经常来这里聚会啊,说是要借一借文气。”
对此方应物唯有苦笑,这小木亭是七年前自己一时心血来潮,特为装逼而修建的,没想到现在成了族中胜地。
在上花溪村静静住了十来天,方应物又出山了,随后他再次去倦居书院拜访了商老师。
此时方应物和商相公心里都明白,这次九成九是他们之间最后一次见面了。依依惜别之后,方钦差便离开了淳安县,前往苏州府继续履行钦差职责。
闲话不提,却说方应物一行再次进入运河北上,半个月后抵达苏州。在枫桥这里转了个弯,从大运河转入上塘河,然后便来到了天下最繁华的地方。
是的,这里就是大明朝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向两岸望去,人群如蚁店铺林立,数不清的富贵说不尽的风流。穿过这十里红尘,位于苏州城西北的阊门进入了眼帘中。
阊门外码头上,静立着数十人,为首者是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官员,从胸前补子图案来看,应该是五品官员。
钦差座船靠了岸,先有钦差随员下船交涉,然后回到船舱中向方钦差禀报:“有苏州府同知齐大人,率领吴县、长洲两县知县以及地方士绅,在岸上迎候。”
方应物若有所思,没有着急表态,但长随王英却开口道:“是府同知?知府没有来么?”
随员没有答话,方应物淡淡地笑了笑,“本官只是个钦差,又不是巡抚藩臬,堂堂四品黄堂、天下数一数二的知府当然不能如此卑躬屈膝。
更何况前番那知府不惜放下身段,一直追到了府边界,已经尽到了礼数,今天自然不必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