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页

想来任何人出面,方应物都可以不卖面子,唯有方清之出来,方应物就不能不听。

最终方清之还是出面化解了谢迁的窘境,显然是不屑于在小事上计较,虽然他与谢迁并不算和睦。

闻者只能感慨,这种胸怀不能不令人佩服,这样的事情也不止一次了,方学士不愧是传言有宰相器量的人,在这个年龄段的词臣中当属第一。

在文华殿里,刘棉花看着有点眼热,方家父子的把戏休想骗过他的眼睛!这父子二人,分明就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在刘棉花的记忆里,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了。每次都是先由方应物大杀四方咄咄逼人,搅得别人不得安生;然后再有方清之出面当好人将方应物收回去,并表现出一番宽宏大量,最后博得众口交赞。

结果成就了“宰相器量方清之”的舆情,舆情这个东西,说着说着不定就成真了。将来需要推出新大学士的时候,再想起这七个字,人心岂不就偏向方清之几分了?

而且刘次辅之所以感到眼热,是因为他实在有点嫉妒方清之了,女婿终究不如儿子好使,这样神奇的儿子怎么就生在了方家?如果他刘吉有这样的帮手,能刷出好名声来,何至于被人叫做“刘棉花”?

小插曲过去,终究是要进入正题。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的示意下,有个小太监开始当众叙述刚刚发生在文华殿后殿的事情。

对方应物而言,这都是他亲身经历甚至主导出来的事情,自然没什么可稀奇的。但对于殿里大多数人而言,都是第一次听到,毕竟事情刚刚发生还没有来得及传播。

听完之后,所有人都有了初步的判断,毕竟能站在这里的人都是大明朝最顶尖的聪明人。

第一,太子身边那个苗太监绝对心怀鬼胎,但是却被方应物使计挖了出来;也难怪会让方应物上殿参与商议,他本身就是当事人。

第二,太后的意思,肯定是想要将此事往大里办,从苗太监身上挖出背后靠山。不然只需要下一道懿旨,请天子将苗钰处置就是,何必大张旗鼓地叫司礼监、内阁、东宫一起来商议?

而且关于苗太监背后靠山,对宫里状况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猜出一二,无非是某贵妃或者梁芳,而这两人却都是天子宠信的人,肯定会得到糊涂天子的庇护。

所以太后如此行事,大概还有让内外廷一起向天子施压的心思,内阁司礼监对柄机要议论出的结果,天子也不能轻视。

对方应物而言,事情发生的时候,他是主角之一。但现在是各方势力角逐碰撞的善后时间,他就不是主角了,暂时只需要冷眼旁观就是。应该注意的仅仅是别惹火烧身,也别被人恶意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