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天的内容不再单纯是爬山,曾惜答应带他去逛逛别的地方,朱熹堂、武夷宫,这片天然山水里人文风光也很美。
游客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曾惜摇着头说:“爬山也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走到岔路囗,看到路边卖孝母饼的小摊小店绵延不绝一眼望不到头,便极有兴致的带陈卓去买饼。
他们随便挑了一家,陈卓认真看着招牌上的介绍,曾惜催他说:“不用看了,快吃吧,这是当年朱熹大人做给他母亲吃的,尝尝吧。”
“还真是,”他兴致盎然的看着。
“这算文化点心,”曾惜付了钱,领他往山下闲逛,说:“你没听过,“生朝乐事记当年,汤饼何须半臂钱。”说的就是这个。”
陈卓听她振振有词,问她:“也是朱熹说的?”
“朱熹他爹说的。”
“是么?”他有点不信。
“是啊!”她也不做解释,半真半假。
边走边聊,不赶时间不争上游,山道上日影婆娑似弥漫着蒙蒙烟尘,绿树尽头有时是一片茶园有时是一角人家,曾惜想,看,是人间烟火啊!
走到山脚下,又碰上卖饼的,曾惜上前去看了看,不是孝母饼,是普通的光饼,正想要走,见陈卓也凑上来看,还对她说:“我们买过了,文化点心就不要再买了吧。”
她转头看看他,忽然眨了眨眼睛说:“这个和前面那个不同的,这个要买。”说着已动手去挑。“为什么?哪里不同?”陈卓低头仔细去分辨,他没看出来。
“这个是孝父饼,跟前面那个是一对,你再尝尝,味道不同的哦。”她买好了,拿给他吃。
陈卓当然不信,怀疑着拿在手里,“你在胡说吧,哪有孝父饼,上面没写。”
“你真刻板,哪有家家都把故事写在上面的,你尝尝就知道了。”曾惜一本正经的说着:“孝母饼有馅儿,孝父饼是实心的,没有馅儿,你想想,是不是形神兼备名副其实。”言之凿凿。
她说着话,一派轻松的往前走了,余光里看他真的尝了一囗,不禁在在心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