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页

黛娜想了想:“所以你刚刚才会列出第三条路?”

林恩没有点头说是,而是大致阐述了自己刚才在楼下和派驻丹麦的德国情报人员所谈内容,说起德军排雷人员的悲壮,说起数百万德军战俘的苦难,从而道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人在胜利和骄傲中很容易迷失自我,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在占领区的暴力统治便是这样的错误,德意志为此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之前在和元首交谈时,我觉得他在这方面是有所深悟的,从他在基地所推行的策略和制度也能够看出一些,而我的同僚们,有一些人也已经认识到这些并且有了反思,我原本是希望通过努力逐渐改变大多数人的观念,这样,重新崛起的德意志将不再是那个黑暗、恐怖、愚昧的军事帝国,而是一个用以改变美苏争霸格局的杠杆。”

道理虽然讲得通,可黛娜面带愠色地盯着林恩:“绕老绕去,你终究还是不愿意改变现实罢了!”

林恩耸肩、轻笑:“它不像是宠物,不想要了还能找个偏僻角落狠心将它抛弃。我们现在要么服从它,要么毁灭它。”

黛娜狠下心来问:“那如果我要你选择将它毁灭,你怎么办?”

林恩以一不做二不休的口气说:“很简单,走到外面大街上找个丹麦警察或军官,说明来意,他们会用最快的方式将我们送到盟军手里。我想不超过24个小时,盟军的侦察机就会出现在‘避难所’基地附近,然后,我们伟大的军神隆美尔就会带着基地的军人和盟国舰艇以及登陆部队展开殊死搏斗,那将是一场跟柏林战役差不多的战斗,最终没有几个人能够幸存下来,因为基地下面安置有大量的炸药,它和它的所有秘密最终都会烟消云散。”

“然后盟国就会奖励我们一笔丰厚的资金,给我们安排一个假身份,让我们衣食无忧地在丹麦过平静生活……你真这么想过?”黛娜问这句话的时候,忽然让林恩觉得像是冷厉的盖世太保在审问犯人。

林恩依然不作是或否的绝对回答,而是告诉黛娜:“1945年的4月30日,我本可以带着一群忠诚的属下离开柏林撤往南方,武装抢劫某个银行金库,然后翻山越岭进入瑞士,通过黑市买个掩饰的假身份。犯罪小说里应该有的一切这里面都有,但我终究还是带着他们走上了今天这条路,全凭一念之间。若是投靠盟国,即便帝国最后的残余人员不会来猎捕我,而我也能够平平安安地挨到80岁,活着的不过是个驱壳。”

第130章 挪威风云

1946年的1月23日,在丹麦逗留两天后,林恩一行人重新回到了挪威。

自从那一晚的谈话之后,黛娜没有再提离开之事,在人前也恢复了往日的轻松笑容,但林恩觉得她心中的芥蒂并未真正解除。其实那一晚,他半夜都没睡着,唯恐黛娜会因为想不开而选择独自溜走,为了应对这种最糟糕的局面,他让沃夫鲁姆以及住在楼下的情报员加强了戒备,好在黛娜终究没有做出那样令他极端为难的事情来。

从挪威南部一路北上,林恩心不在焉地考察了沿途的情况。战争结束后,驻扎挪威的德国军队是最后投降的,但作为东西方盟军暗中角力的结果,英美并没有派遣军队进入挪威驻扎,苏军也很快从与本国接壤的挪威北部撤离。在国王哈康七世的领导下,挪威人很快举行了战后选举,新的政府奉行与西方阵营合作的策略,接受英美提供的战后援助。不过,这些援助主要是食品燃料等基础物资供应,对各地恢复发展工业的意义有限,而且整个二战时期,挪威原本有限的工业就处于停滞状态。在林恩眼中,此时的挪威工业仍以矿石开采、金属冶炼和造船这些传统产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仅有的亮点在于它的民用船舶建造,以及一些特殊用途的矿产及加工提炼,这其中就包括了铌钛铀矿和重水资源。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林恩与安德里、考特兰德等人顺利会合。到了挪威,他们之前使用的挪威护照固然有效,语言却成了明显的破绽。因此,安德里假扮成瑞士来的投资商,考特兰德和林恩摇身一变,成了来自西班牙的投资者,其余人也根据预先安排的身份继续进行角色扮演。以前期在瑞士、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取得的实业基础,在当地情报人员以及基地派出的另一组行动成员的联力合作下,他们很快在挪威政府的热情帮助及支持下成立了“北欧矿业联合公司”,股东由安德里、考特兰德以及海因里希·特伦科尔——林恩在大本营的另一位同僚,共同出任。事实上,当林恩他们在瑞士操作并转移资金时,特伦科尔中校率领的特遣队伍也开始了在挪威中南部的探察活动。由于“避难所”基地就设立在挪威北部的关系,帝国目前在挪威的情报力量可算是本土之外最强的。当初劳伦茨·巴赫还在担任帝国战略参谋部总参谋长时,还专门制定了一个“特洛伊计划”,依靠金钱以及亲德份子的协助将一小批情报人员连同那些坚定的亲德份子送进了挪威战后新成立的议会和政府机构。

里应外合,各种事情办起来就要顺手多了。由于公开收购已经探明的铀矿太过招摇,“北欧矿业联合公司”成立后只是低调地获取了两处新勘探出来的矿藏,它们均位于挪威北部,一处出产铝矿石,冶炼后可作为航空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另一处出产的就是铀含量较高的铌钛铀矿,但在挪威政府进行登记注册时,有意将矿产内容登记成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