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谈回想了一下,也感觉十分不可思议。
他就跟拖尔弼建议道:“你写折子跟皇上说一声,让皇上心里有数。你说明白究竟为何赠书,都是赠与什么人,送的是什么,说清楚就好。”
其实要真是结党营私,谁会这么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吗?
顾凝宸的顾虑压根就没有出现,御史看到后一个个安静如鸡。
加上拖尔弼回头真的写折子,在里面详细说明了赠书的缘由,连名单都送上来了。
看得康熙忍不住感慨,拖尔弼还真是个实诚人,就是老实过头了。
但是哪个皇帝不喜欢这样的实诚人,起码都不必担心他私底下胡来,反而做事坦坦荡荡。
拖尔弼过了明路,这才放心继续赠书。
就是进度越发慢了,因为三家印刷工坊都哭着求他买少点,让书铺那边能上点货,不至于还没上就被他买空了。
书铺掌柜都来哭了几回,拖尔弼只能悠着点儿慢慢送,还先给没送的友人写信解释了一番。
还没收到赠书的友人一看拖尔弼来信,一个个心里还是很舒坦的。
毕竟其他人陆续收到,这些人也给拖尔弼借过书,没收到总归心里有点难过。
拖尔弼还特地写信来解释一番,让他们又是高兴,又是哭笑不得。
毕竟拖尔弼把京城三家印刷工坊都买空了,逼得人家工坊和书铺的管事一起来哭,也是够够的了。
不说各地官员和读书人买书,传教士们也买了。
传教士让仆人跑了好几趟,最近才买上。
几人一看,不约而同聚在一起,讨论起这本书来。
白晋的算数最好,他看过后对其他人说道:“这书只算是入门,但是写得极为详尽。如果不是宫里那位政事繁忙,我都要怀疑这位不疑先生正是那位。”
徐日升从宫里出来,听见后摇头道:“怎么可能,那位皇上十分勤政。早上这天还没亮就去上朝,下朝后去御书房议事,然后才去后宫。”
最近拍卖会上出现那么多新鲜玩意儿,全是那位皇帝想出来的,他又不是有好几个脑袋,怎么可能还有时间写书!
白晋想了想也觉得是,而且这书要浅显很多,显然不会是康熙写出来的,他不由感慨道:“我来之前只觉得这边没什么人会算数,实在可惜。如今看来,不久之后就会有许多人会了。”
其他几个传教士却不怎么赞同:“算数此道又不是看看就会了,如今这书刚上,很多人就是因为宫里那位皇帝喜欢算数,才会一窝蜂去买。”
但是买了未必会读,读了未必就会,也可能买回去就当个门面,放在书架上十分好看而已。
这个传教士曾经过几个城镇,还被一两个喜欢西洋东西的乡绅请到家中做客,就见过这些乡绅大字不识,书架却摆得满满当当。
那些书一本比一本新,一看就知道从来没翻过,就是当门面用的,于是他这时候才有此一说。
白晋看了他一眼,笑了笑没有反驳,心里却不怎么赞同。
传教士大多都是贵族出身,不管表面如何,心里还是十分傲慢。
尤其他们刚从西洋过来,只经过那么几个地方,见过几个人,就认定这边的算数发展不如西洋,以后也不会如何,就实在太狭隘了一点。
不过这位传教士刚到京城来,没见过宫里那位皇帝几次,会这么想也是理所当然的。
白晋还记得当初进宫是因为康熙召见,想要他们这些传教士说说算数。
当初他们过来,就是为了跟这边的皇帝打好交道,当然没人不乐意。
但是白晋说完后,还以为这位皇帝会有很多疑惑,甚至许多听不懂的地方,需要他们慢慢解释。
再花费个一年半载,跟他们学习的进度差不多,这位皇帝都算是快了。
然而这位皇帝听了一遍,很快低头写了一遍,然后问他们几个有没缺漏的地方。
白晋接过后看完,当时的震撼到如今还记忆犹新。
他在写信回去给法兰西国王的时候,就提到这位皇帝不但记忆超群,而且对算数有着不一般的天赋,甚至能用“可怕”二字来形容。
国王的回信也是让白晋不要得罪这位皇帝,而且耐心跟对方好好打交道。
白晋看了下周围,徐日升跟他对视了一眼,两人有默契,明白这个新来的传教士从此之后就不能带进宫里去,免得连累他们,坏了在康熙心里的印象。
其他几个传教士也是差不多的心思,唯独这个新来的被蒙在鼓里,过了好一阵子才发现自己被孤立,想要控诉,就被同国的传教士捂着嘴直接打晕拖上西洋海商的船。
等他再醒来的时候,已经被送回家去了。
这点小插曲,康熙从暗卫那边知晓,并没往心里去。
西洋人都是从不同国家来的,各人的立场有所不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暂时都不敢得罪他。
没有眼色,不会来事,还可能惹麻烦的传教士,都不必康熙出手,其他人就会率先让对方彻底不再康熙跟前出现。
他就是稍微有点遗憾,都没个理由发作这些传教士,榨出点油水来。
康熙摸了摸下巴,被顾凝宸带着,他真是越发像奸商了。
不过国库被充盈了大半,如今后宫要重建太和殿,建造新宫殿宁寿宫,再就是大戏楼,花费如流水一样。
虽说拍卖会那边源源不绝有金银送进国库,但是本地拍卖会每月一次,西洋人的拍卖会更是三个月一回。
哪怕每次拍卖后的金银数目巨大,可惜建造宫殿消耗得更快。
康熙正琢磨此事,就有八百里加急的折子送了过来。
他打开一看,居然是施世纶的折子。
施世纶在折子里提到盐井挖掘顺利,井盐的产量也很稳定,他新上任的地方,盐价逐渐降了下来,连带周边的盐价也有所松动。
但是其他地方的盐井负责的盐商并不愿意降价,还觉得施世纶与民争利,把他气得够呛。
也不知道上回施世纶发现了什么,一有问题就知道直接写密折派人快马加鞭送到康熙手里。
顾凝宸去外头看了后边院子种的土豆和红薯,如今苗已经长大,再过阵子应该就有收获了。
她进来的时候心情不错,却见康熙皱着眉头看手里的折子,转头就示意金桂去泡一壶菊花茶来。
康熙看着被顾凝宸放在手边的茶杯,闻着熟悉的味道,嘴角就微微一弯:“朕也没怎么气着,就是心里感慨这人贪心不足,还迂腐得很,不愿意接受新东西,还不乐意别人接受。”
他转手把折子递给顾凝宸,她低头扫了一眼,就伸手抚平康熙的眉头:“皇上还说不生气,这眉头都快打结了。不过皇上确实不必生气,不愿意往前走的人,总归会被落下的。”
闻言,康熙笑着点头道:“不错,正是这个理。”
他低头沉吟了一会,这些盐井除了小部分是官府接手,大部分都在当地大家族手里。
他们一代代继承这些盐井,如今是联手一起反对。
施世纶人单力薄,面对那么多的盐商,明面上可能没事,暗地里就未必了。
他压低了盐价,其他盐商不乐意,可能会使人对当地的那个盐井动手。
能动手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比如破坏那个挖盐卤的机器,比如在煮盐的地方动手脚,让人吃了那些盐之后突然病了,甚至死了人,那施世纶真的浑身是嘴都说不清了。
哪怕什么都不动,就雇个人被一群人抬去医馆,大闹一场,让当地所有人都误会施世纶的盐井有问题,那产出的井盐就没人敢买。
他光是随意想了想就有这么多的办法对付施世纶,还让施世纶毫无招架之力,足见施世纶的境况有多糟糕和危险了。
康熙当机立断,一边派暗卫去搜集证据。
不必说,这些盐商手里就不可能完全干净的,以前他因为战事的缘故,没能腾出手来整治这些人,如今就得仔细计较了。
另一边他也派人去保护施世纶,虽说施世纶学武多年,但是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而且双拳难敌四手。
康熙不想施世纶这样难得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就因为几个盐商而丢了性命,那就太可惜了一些。
他安排下去,不久后暗卫就传来密折,居然不是一封,而是一个小箱子。
箱子上了锁,李德全小心翼翼打开后,把里面的密折都取出来摆在康熙面前。
康熙看得很快,转眼就看完手里十多本密折,全是关于那些盐商的。
他知道这些盐商不会太干净,却没想到如此胆大包天。
为了抬高盐的价格,这些盐商让自己的盐井产出达到一定数量就停下,不乐意产出太多。
要多了一点,他们就私下高价卖给西洋人。
毕竟要是卖给当地之人,哪怕守口如瓶还是会露出破绽来,凭空多的盐从哪里来,一查就能发现。
但是卖给西洋人就不同了,他们很多作为传教士,身份颇为超然。
因为康熙多次召见几国传教士的关系,各地官员对传教士都十分客气,守卫们也就不会严格检查传教士身上和马车带的东西,就能蒙混带出去。
有些人甚至不是传教士本身,而是西洋商人派伙计穿上传教士的服装,然后把这些井盐带出去。
本地的盐售卖是有数量限制的,大多本地都不够,所以是不卖给外地人,更别提是西洋人了。
西洋商人帮着送去别的地方,就能翻好几倍卖出高价,甚至能说是漂洋过海来的好盐。
因为他们西洋人的面孔,就迷惑了不少人,以为真是从西洋带来的盐,好奇心之下,不缺钱的人家就买回去尝尝鲜。
有钱有闲的人家总归不算少,西洋商人辗转几个地方出手,根本就没人察觉这就是普通的井盐。
哪怕有人发现了,但是西洋商人一般一个地方就卖一次,吃亏了的人根本找不到西洋商人,也只好作罢。
各地消息又不灵通,这边被骗了的人也无处申诉,告诉另外一边的人,于是那边的人继续被骗了。
甚至盐商把最次等的盐卖给西洋人,价格却抬高到跟一等盐一样。
西洋商人还能再翻倍卖,谁都没吃亏,这门买卖就一直持续下来,直到施世纶出现,打破了这个平衡。
当地的盐价低下去了,西洋商人当然不愿意吃亏,就要跟盐商讨价还价,把价钱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