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利禄到他这个份儿上,多一些少一些的,实在算不得什么。
接了圣旨,便是入宫面圣谢恩了。
出了府门,赵石看见已经有人在换定军侯府的牌匾,兴国公府几个亮闪闪的大字很快就能挂上去,身后的府邸之中,已经陷入了一片欢腾之中。
京师第一个国公府,没办法不高兴,而年关之前,府中有了这样一件喜事,下人们的赏赐必然不少,自然各个喜笑颜开。
想到日后走在大街之上,一提是国公府出来的,定然是让人艳羡不已,腰杆都要比京师其他府邸出来的下人直上几分。
长安之中最不缺的就是高门大户人家,下人们之间隐隐的比较和各家老爷之间的较量其实差不多,官爵地位划下的鸿沟,比比皆是,只是下人们间的争较,多为意气之争,也更直接一些。
比如说到了人蛇混杂的彩玉坊,便能时常听到各人自报家门,我是哪家哪家府里出来的,比较之后,官爵低的,多数时候都会立马灰溜溜的走人,或是凑上来巴结一番,胜利者则趾高气扬,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下人们的虚荣心会在这个时候得到极大的满足。
而国公府这个招牌,无疑比定军侯府更加耀眼,虽然,定军侯府出来的人,在京师也已无人敢轻易招惹,但总归不如国公府听着便让人震骇不是。
赵石自然不会理会这些,随着传旨的太监,离开府邸,径直往宫中而去。
来传旨的太监四十多岁年纪,面团团的一张脸,时刻都挂着谄媚的微笑,一路上不停的说着好话。
赵石则虚应故事的应付着,这个人他以前没见过,不过能到他府中传旨,应该也是宫中皇帝身边的得用之人才对。
和当初想法多有不同的是,对于这些宫中的太监,他已经没心思却结交了。
这些阉人权力并不大,结交他们冒的风险可不少,得到的帮助却也可怜巴巴,一个不对,还可能被其反咬一口,当初的徐春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在大理寺牢狱之中,他毫不犹豫的下手除去了此人,算是绝了一个后患。
不过就算他跟这人说话不很上心,却也从其口中得知,皇帝陛下已经在宫中设宴相待,太皇太后那边,可能要留他晚宴。
也就是说,这一天就在宫中过了,很可能晚上还要留宿于宫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