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9页

将血[校对版] 河边草 1429 字 2022-10-20

皇帝陛下放下酒撰,站起身来踱了几步,半晌才笑道:“爱卿见解独到,比朝臣们说的可要清楚的多了。”

其实,赵石这番话,并没有多少远见卓识,尽收蜀中民心,也是大秦一直在做的事情,但他的见解,却能让皇帝陛下有着耳目一新之感,是因为角度与朝臣不同罢了。

科举案,就是读书人的事情,朝臣们开始警惕于蜀人士子,从文官们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判断以及反应,必然是针对于蜀中士子,所以科举案后,蜀人官吏的日子必然不会好过……

第1297章 君臣(四)

不管怎么说,赵石的话很合皇帝陛下的心意,皇帝考量政事,一般不会在细节之处计较,皇帝的目光,总是大局之上。

赵石所说,便很有一种大局感,虽偏于笼统,但对于皇帝陛下来说,比总是纠结于科场案,或者该怎么处置读书人要强的多。

而赵石也是旁观者清,不关他自己的事情,也就不会计较于一处,若是真关联在他身上,说辞定然不会这么个模样。

要不怎么说呢,人非圣贤,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私心,一心为国者,不是没有,但这样的人总归是少数,而且,其中还有像周清这样愚直之人。

所以,贤明的君主,会用高明的政治手腕,避免臣子们过多的暴露出私心,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让他们将才干发挥出来。

皇帝陛下此时很想再问一句,之后朝廷又该如何自处,才能收取蜀中人心。

但话到嘴边,皇帝陛下明智的忍住了,能从赵石口中听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再问下去,便是强人所难。

当然,君有命,臣不敢辞,但赵石乃大秦上将军,功勋卓著,皇帝陛下就要把握好这个分寸,不能像对待普通臣子般对待于他,而皇帝陛下确实也不想大将军赵石在文治之上,有过多的权力。

这既是为自己着想,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当然,更是为大将军赵石着想。

实际上,有了这一番话,皇帝陛下心里已经敞亮很多,收取蜀中人心,手段很多。

一直以来,大秦也从来不曾放松过,让蜀中读书人入朝为官,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现在看来,稍有挫折,但并不影响大局。

轻徭薄赋,那是题中应有之义,蜀中税赋,已经和秦川差不多,十几年来,蜀中税赋只加征过一次,从一年一收,到一年两收,毕竟蜀中有天府之国的称呼,就算一年两收,也要比当年蜀国的税赋要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