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军在西北和西夏人的诸般战事不提,只说近十几年来的大的战事,他就参加过大秦第一次东征,平蜀战事,灭夏之役。
这让他对大秦进行的大规模战役之中的弊端非常的了解。
事实上,其中最让人懊恼的那些弊端,困扰了一代代军中将领,却无法做出太大的改变……
就像大秦朝堂上的文武之争一样,谁都明白,这样的事情会靡费国力,于国家并无益处,但没谁能彻底解决这个文武之间的矛盾,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好像根本不存在合流的可能。
而大秦诸次大规模的战役当中,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军中派系林立,在统属上造成的混乱。
而是军中士卒的装备,后勤辎重,以及战力上的参差不齐,由此延伸开来,兵员素质,以及他们所受到的军事训练,尽都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不假,但却很难让新领大军的将帅们发挥出各部秦军的战力。
而体现在战阵之上,很多时候,便是各自为战,无法相互配合,降低了秦军真正的杀伤力。
其实只这么一说,就都明白了,枢密副使大人的心可不小,甚至犹过于枢密使李承乾。
这真的是一篇大文章,做的好了,大秦的军旅将真正变成无敌之劲旅,这个根本不用怀疑,大秦的军事动员能力将成为天下之冠,甚至于,可以说,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都不能相比,而做成这件事的张承等人,名标青史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这样的大事,相当于一次整体的军事变革,涉及到的更是军中诸事的方方面面,比如募兵,比如各部粮草供给,比如练兵等等。
可以想见,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都说不好,会发生什么。
就像自古以来历次变革一样,面临的问题不在于初衷,只在于结果,初衷都是好的,但变革的风险一直存在,看的就是结果,不会有其他什么。
张承有这个雄心,是因为他有这个时间来慢慢完善他的谋划。
还好,张承并非刚愎自用之人,虽然弄出了一个大题目,却也没闹的满城风雨,只是稍稍流露出了自己的意图,并跟赵石商量了一下。
对于这样的大事,赵石只能表示出有限度的支持。
不过说实话,赵石并不看好张承能将事情办好,并像李承乾那样得到太多的助力。
这样大规模的变革,触动的将是大秦军旅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