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6页

将血[校对版] 河边草 1022 字 2022-10-20

镇子上的老兵,很多都是征尘未去,杀气犹存的主儿,看人一眼,胆小儿的都得哆嗦半天。

当然,风陵镇的治安那也是没的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说的有点过,但敢在镇上闹事偷盗的,真没几个。

这些抱团的镇民,可着实不好惹。

但要在镇子当中居住,你也就会知道,这些随着镇民和房舍越来越多,风陵渡的居民们也分出了派别。

西边靠近潼关方向的,不用问了,那边是潼关守军出身的镇民的聚居所在,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处。

而风陵渡口这边轻省一些的活计,一多半儿都落在他们手中,他们生活的也最为安闲平和,南来北往的商人们,也最愿意跟他们打交道。

一旦相处的熟了,潼关左近的事情,做起来也就方便的多了。

镇子正中住的是原住民,他们大多都是艄公,人数最少,也没什么依仗,当年在后周治下的时候,他们吃的就是水边的这碗饭。

打鱼度日,有的则冒着风险,给偷渡之人摆船,在后周和金人还有秦人的夹缝中生存,家无恒产,随时都有倾覆之危。

但秦人来到后,这些年来,他们也就不愁吃穿了,很多有船的人成了宝贝。

秦人不尚徭役,干什么活给什么钱,让他们很快就降顺之民中最先得到好处的那一部分人,而且,其中不少都顺势加入了秦人的“水军”,还是能子承父业的那种。

后来,风陵渡这里还建了个船坊,得到甜头的也是这群原住民。

这个群体,也从原来的十几户人家,变成了现在的几十户,各个都以秦人自居,再不愿回到后周治下了。

如今,在他们眼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就是和周围那些人家通婚,谁家姑娘嫁的好,谁家说话的声音就要大上几分。

而最好的联姻对象,其实不在镇子西边,而在北边儿。

那边住的人不算多,但也绝对不少,伤残的占了一大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