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皇帝陛下也需要平息文官们的怨气。
赵石觉得,老李这是赶上了,实在是倒霉催的,怨不得旁人。
其实也正是因他无子,在请辞之后,才会得到这样的恩遇,李清流放榆林,而李承乾的封地,正好在榆林。
前因后果也就很清楚了,旁人的雾里看花,在赵石这里却轻松做到了洞若观火,这就是权势的好处。
知道了来龙去脉,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能屹立不倒,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果。
而成武七年六月,不但李承乾收拾收拾,干干脆脆的离开了长安,长安豪门郑氏家主,郑老爷子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儿。
这位老大人的身后之荣,自然非是李承乾之流可比。
赐爵,恩荫,追号等等一概不缺,礼部办丧,文武百官皆至,皇长子观礼,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亲自撰写的祭文,尊荣之处,犹胜于当年同门下平章事杨感死后。
甚至加上去年时去世的两位大将军,都不如这位来的荣宠兼备。
郑家办丧办的非常盛大,可以用轰动成安来形容,这就是郑家的底气。
但在赵石看来,这也是郑氏一族最后的辉煌了。
郑家闹分家已经闹了些时候了,郑老爷子一死,所谓的长安郑氏也进入了倒计时,到时候,长安估计会多出许多姓郑的大小门户,长安郑氏也再不能以一个整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了……
这样的郑氏,不用旁人去对付他们,自己就能闹的乌烟瘴气,将这个绵延百年的大秦豪族弄的四分五裂,一点点的耗光祖上传下来的荣光。
不过比长安王氏要强上不少,至少没弄个吵架灭门。
像如今孤零零立于长安的长安李氏,就有点危险了,没有了奥援,它还能坚持多久呢?
赵石想起当年自己大婚时,长安五姓具至,虽然来的人没有多少重要人物,但人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