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做下来,就算有了个好的开头儿。
工匠,同样是个封闭的行业,但已经有了缝隙。
国武监这边默而不宣,是在等赵石拿主意,因为朝廷的封赏需要赵石来亲自上书,那样才会有份量。
而聪明人其实到处都是,国武监现在已经有人建议,要制定一套章程,来厘定工匠们所录技艺到底价值几何。
在杜瞬卿等人看来,是关系到赏赐发放的分寸。
而在赵石看来,这就是规则的制定,有了这样的流程,以后做起来便会轻车熟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有了这样的规则,并得到朝廷的承认,之后渐渐深入人心,那么十几二十年间,也许就能做成上百年不曾做到过的事情。
总之,除了香侯府闹出来的乱子,其他还算令人满意。
只是这么一来,国武监中许多人埋头著述,学术氛围到是浓了,但国武监……最终的目的,还是培养军官的地方……
这样的矛盾,赵石也没办法解决,军人的天性,就是粗野,强横,越精锐的军人越是如此,尤其是在这个年头,他们完全和学术沾不上边儿。
这事要真想解决,其实也简单,那就是把国武监拆开。
不急在一时,赵石想着……
正思索间,感觉马车停了下来,还隐约听到远处有吵闹声传来。
赵石有点奇怪的瞅瞅窗外,这是遇到事儿了?按理说,不应该啊,就算没有晋国公府的仪仗,自家这些护卫,最小的可也是校尉,有什么人不长眼,敢拦住这样的车驾?
还真就遇到事儿了,拦住他们一行人的人,来头可也不小。
很快,一个护卫就来到赵石这里,探头在车窗边儿上,哭笑不得的禀报道:“大帅,前面的是郑家的人,说要咱们给做个见证……”
赵石抬起头,心里有些惊讶,“长安郑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