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铁木真西征时,拥有二十万军队,西征是可以说战无不胜。但察合台忘了自己的军队已经不是昔日的那支强大的蒙古军,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被迫听从他号召的西域人。庞大的军队让察合台的信心膨胀,这一刻他将自己的武功和自己的父亲相提并论。
“勇士们,奋勇向前吧,所有你们看中的东西尽管取来享用吧!”察合台向他的军队发出了命令。
全军争先恐后地在平原上奔驰,践踏着平原上肥沃的田地,“势如破竹”,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因为所有的百姓都早已经躲进了中兴府。蒙古军六年前给此地留下的创伤虽用了六年时间恢复,但留在百姓心中的伤痕仍然记忆犹新。
中兴府及京畿定远、怀远、保静等地已经成了汪洋一片,张士达派人掘了黄河,将黄河之水引入中兴府周围,将无数良田淹没。这是一个不得以的办法,中书省大臣们对此不敢做主,诸事从权,王后梁诗若点头,王敬诚等人才下令张士达派人掘断河堤。中兴府的城池不再是昔日的那个在战火中残破不堪的城池,几乎是推倒重建的。
为防止河水倒灌城中,致使城中饮水困难及发生瘟疫,官府命令家家提前自备好清水,并且必须烧开才准饮用。中书省为防百姓不满,派人鼓动舆论,百姓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只能将所有责任算到蒙古人的头上。
左丞相耶律楚材正站在北门之上,他戎衣在身,腰中也挎着长刀,他那即使在北人中也比较高大的身躯,令他远远看上去像是一员大将。中书令王敬诚就站在他的旁边,也是戎衣在身,右丞相高智耀及众大臣们皆是如此。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并无杀敌的本领,只是做出一番姿态而已,尽管有些人心中在发抖。
“都已经派出了十七位信使,不知国主现在是否已经回师。”耶律楚材担心地问道。
“哎,不知道神策军及黑水城如何了。蒙古军分兵合击,如今河西与黑水城均消息不通,堂堂中书省失去耳目。”王敬诚看着城外远处在泽洋之中艰难活动的敌军,怅然叹道,“不过,骑军讲究由远及近、以迂为直、先弱后强、先易后难、先除羽翼、后攻腹心、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之法。今察合台亦分兵合击,分兵攻我河西右臂,出我不意,然而大军未至,我等即已得知。最近的消息称,河西仍在我手。当年嵬名氏疏于防范,城池又小,不同与今日相提并论,虽号称六十万,然无良将,大军疲于奔命。萧不离、卫慕等均是勇敢善战之辈,我等不可气馁,察合台锐气已失,待其疲惫,国主即率大军赶到,察合台必败也!”
王敬诚这话大半是安慰耶律楚材。因为耶律楚材现在有些尴尬,蒙古军南下的消息刚传出来时,中兴府内一度人心惶惶,当大难临头之时,百姓的恐惧难眠,小道消息满天飞。有说秦王赵诚在大漠被蒙古击败,甚至战死,也有说河西都被蒙古军攻占,下一个就轮到中兴府。甚至还有小道消息称宰相们计划着投降——据说左丞相耶律楚材这个昔日蒙古大臣极为可疑。
城内的这个混乱局面必须控制。王后梁诗若强压住内心之中惶恐,强颜欢笑地带着重臣出现在百姓的面前,以表示种种谣言根本不足信。
耶律楚材感受到了压力,为了自证清白,脱下自己的官服,穿上戎服亲自站在城头上巡视,并把自己的家丁送到军中参见即将到来的阵仗,以表明自己的忠贞不渝。
禁军张士达与王好古等人宣誓誓死保卫中兴府,激励将士保家卫国。
贺兰书院的学生们,许多人脱下长衫,放下书本,纷纷从军,并号召全城百姓踊跃从军抗敌。
太白居的掌柜带来全部窖藏美酒与大量钱、粮前来劳军,当地商人也纷纷效仿。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王后梁诗若亲自接见劳军的商人们,温言嘉奖。
秦国中兴府上下一心的努力,终于在察合台率大军到来之前安定了下来。但当察合台的大军在城外摆出十里连营的气势来,中兴府百姓当中又一次感受到了惶恐。
“国主应该已经在南下的路上了吧。”一旁的高智耀却接口道,“神策军当初向中书报信,也另派急使奔赴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