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页

“你以为呢?”赵诚反问道。

“草民以为……”斡三半斟字酌句,“子曰有教无类。人各有所好,凡能精擅一种者,俱为人材。草民以为,国主不如广设诸科,诸如经义、词赋、策、论,还有书、画、律法、算术等等,令我朝有才者皆可以一技之长得以为国效命。”

那斡三半又害怕赵诚说自己不务正业,又道:“贺兰书院有训导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草民虽一介布衣,但身为大秦国子民,不敢对朝政有所遗漏而视若无睹。”

斡三半这话听来好像他是一片苦心。

赵诚心中暗笑,他曾和臣子们多次讨论过关于科举的事情,也曾说过要让有一技之长者均能进入仕途,所谓野无遗才。眼前的这位斡国铨如果真的只会作画,那么只能靠作画本领得一个虚衔而领一份俸禄,假如赵诚愿意给的话。只是朝廷迟迟没有决策,令读书人们心虑不已。

这是一件令赵诚烦恼的事情,一来读书人需要笼络,换句冠冕堂皇的话,就是“野无遗才”,让所有读书人归心天阙,所以士农工商,士总是排在第一位,唐时的科举制也并没有现在这般重要,如今君相们到了不敢不开科取士的地步;二来,治理国家需要的是有真才识学之人,传统的科举又并不能考出真正的人才来,而大秦国正需要一大批的人才充实官府,现实有需要,不能因为有些人学无真识,就放弃科举;第三,若是广设一些馆阁之职,所谓国家养“士”,则朝廷需要拿出发放大笔的俸禄。

“关于开科取士之事,孤与宰臣们有过详谈,开是要开的,只是暂无一个善法,大臣们也有争论。”赵诚想了想便道,“古今科举之弊端亦不可防也,惟有扬善抑弊,取一个中和之策,方能举办抡才大典,譬如解试、省试与殿试如何择取?或是国家初创时从权,合三为一?又需考虑我陕西、河东行省眼下之情状。不过……”

赵诚故意留了半句。

“草民恭请国主示下。”斡三半连忙问道。

“你这大作,孤以为不错。”赵诚扬了扬手中的画轴道,“孤会召刘明远与耶律晋卿等来品鉴一番,若是他们说好,那就好。你先回去,告诉书院同窗们,朝廷会尽快决策,诚如你方才所言,凡精擅一种者,皆是人材。朝廷大约会一拘一格吧,尔等读书人不要整天忙于打探消息,读好书,求上进,才是你们应该做的。”

“遵旨!”斡三半心中狂喜,立刻让到一边。

“小样!”赵诚登车时,在心中痛骂。

马车继续前行,在御街上转过一道拐角就消失不见了。

斡三半仍在道边躬身致礼,喜的是心中目的达到了,自此以后怕是整个大秦国都知道他斡三半的诨号,苦恼的是大概会有人因此认为自己这是溜须拍马走终南捷径吧?

“献画还能有错?”斡三半为自己辩护道,“为天下士子请命还能有错?”

斡三半得意而归,不出所料,到了夜晚亥时,无数的同窗都闻风而至,将他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