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页

元如问规规矩矩地跪拜在赵诚的面前,言辞恳切,为河南士人请命。赵诚离席而起,亲扶他起身。

“裕之有心了,不过却是多虑。”吴礼笑道,“中书早就拟就了一份名册,河南凡是有名望之辈,无论是耆旧宿老还是时辈,皆是吾王将来的臣子,可堪大用。吾王志在得人而非得旷土也!”

元好问十分惊讶,只得道:“国主真是……真是……”

他吞吞吐吐,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觉得自己还是小瞧了赵诚君臣的雄心,自己的一番苦心早就在赵诚君臣的考虑之中。

注1:本章参考元好问1233年上耶律楚材书有关内容。应对当时儒生的悲惨遭遇,元氏曾极力向耶律楚材举荐五十四人。

第三十五章 蛰伏与躁动(三)

立春早已经过去一旬,但夜风仍呼呼地刮着,寒冷刺骨。中条书院在寒风中静卧不语,百虫在地底深处蜇伏,等待着春天真正的到来。

宴会早已经结束,文士们早就怀着各异的心情退去。人去帐空,吴礼、何进与刘郁三人仍陪着赵诚说话。

“解盐贪赃枉法一案,如今可曾水落石出?”赵诚问道。

“回国主,自从此案被揭发以来,耶律晋卿即派精干官员彻查此事,三十个御史,及数十位钱粮文书小吏费了近两个月之久才大体弄明白其中眉目。”吴礼道。

“其中是非曲折,怎用这么久的时日?”赵诚诧异道。

“回国主,一来是因为解盐制置使司的帐目不清,头绪驳杂,积年帐目错、漏之处众多,故而费时旷久。二来此案发生及办理之时,国主出征在外。耶律大人以为,此事需国主回京师,亲自主持,方才可以结案,相干罪臣及奸商、污吏暂时收押。”吴礼道。

“这等事御使台会同刑部审察清楚,只要证据确凿,人证物证俱在,该杀的杀、该削官的削、该流配的流配,不就了结了吗?为何非要等孤回来?”赵诚怒道,“孤早就说过,若是朝中大小诸事皆需孤亲自过问,那还用你们这些大臣做甚?”

“此案牵涉甚广,其中官官相护、盘根错节,耶律大人办案时遇阻力不小。”吴礼小心翼翼地说道,“此案有关盐铁司、度支司,还有关解州提刑司,否则那些奸商们是无法……”

“那又如何?”赵诚打断了吴礼的回话,“御史负有监察百官之责,凡有不法之迹,御史皆有权过问。莫非有人反抗不成?”

“国主息怒!耶律大人当然会秉公办事,只是这其中有些事情也令耶律大人无奈。”吴礼见赵诚的脸色难看,战战兢兢地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