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仲真是好志气!”韩三半抚掌赞道,“太保大人应该放心了。”
耶律铸说完便跃上马背,扬起了鞭子。
“驾!”耶律铸扬长而去。铁义立在官道上,看着耶律铸远去的背影,思潮起伏,也掉转马头往东方奔去,他也有自己的前程。
一个奔往阳关外,赶赴大屯城,与楼兰古国的遗址为邻。虽然离京师遥远,但耶律铸初出茅庐,正是意气风发,有大施拳脚不弱于武者的英雄气慨,或者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另一个怀着悔恨与忐忑不安的情绪奔往东方的京师中兴府,感慨万端,脑海里仍无比怀念着沙场拼杀的日子,而对未来更加希冀。
秦王赵诚早就知道从丁全、萧不离等人上的密信中得知铁氏父子的矛盾。他将铁义晾了七天,才肯召他入宫。
“末将铁义拜见吾王!”铁义一进了御书房,就扑通地跪倒在地。
赵诚看上去很忙,他的面前摆着大堆的奏折,他似乎没有意识到铁义的存在,仍然专心致志地批阅着奏折。
“末将铁义拜见吾王!”铁义不得不再一次高呼道。
赵诚仍没有抬头。铁义不敢起身,只得老老实实地跪在地上,眼中盯着地上铺着的有着精美花纹的地毯。
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刘郁已经前后进进出出七八趟,他虽是个词臣,但赵诚对他很有倚重,凡是中书、三司、枢密及地方递上来的奏折,一般都经过刘郁之手,才到赵诚手中,赵诚签署意见后,又是经过刘郁将意见转达下去,当然要是起草诏敕都是刘郁的本职工作。这个官职品级并不高,却是让他人很是眼红。
“遵国主旨意,辽东拟设立安东军,凌去非奉旨拟定未来帅府大小军官升迁名册,枢密何、郭、李三位大人都签押以为可,何大人问国主圣断如何?兵部也等着登记造册。”刘郁再一次进来请承。
“唔,名册孤已经批阅过了,拟升迁将士皆是有功之人,理应晋升。”赵诚抬起头,从面前一堆奏折中找出那份名册,扔给刘郁道,“加盖孤的印玺,命凌去非通告全军。他们就不用上表谢恩,搞恁多虚礼,浪费纸墨!”
“遵旨!”刘郁躬身道。
赵诚见刘郁仍立在面前,道:“还有何事要奏?”
“近日,微臣听从燕地而来的文士说,开春以来,有河北、山西、河东及陕西百姓蜂拥北上。他们三五成群,佩刀挽弓,奔往燕北辽地,争夺良田与牧场,听说时有械斗发生。臣以为朝廷经营新拓国土,有些放任自流,亟需改善。”刘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