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牌坊处有学院接待很正常,因为每个学院的人数并不相同,而且传承原因学院的师兄师姐都会比较倾向自己学院的新生。

何况今年校学生会还取消了在招待处的按学院接待新生的决策。

一般学院是否有从车站接新生的大巴车取决于院学生会的决策,比较穷的学院组织不起来,就算被别的院会比下去也只能装傻充愣。

虽说也不见得能组织起来的院系就能接到多少新生。

因为大部分新生还是家长亲自送或者直接坐同乡会的车直达学校的,自己转车来到学校的相对比较少。

所以经历过第一天的空车与爆满事件之后,x大的校学生会就取消了按学院接人的决策。

花桑年到的那天是接待新生的第二天。

拍摄的是接待新生的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人是最多的。

当中,有站在大巴车车门等着学妹下车的,也有举着牌子站在人流中无人问津的,也有找不到组织拖着行李直接往校内走的。

作为记录者,花桑年拍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神态动作。

和家人告别的、怯生生从车上走下来的、三两结伴的、神情认真地跟师兄打听情况的、漠然拖着行李的、不屑的、笑得合不拢嘴的……

接着闻人影歌骑自行车带着花桑年从牌坊往校内走。

花桑年拍了不少校道两侧的景色,学校的绿植做得很好,拍出来和光影相得益彰,十分好看。

然后他们又来到体育馆的报道处,记录新生们最开始的与大学的交流。

尽管体育馆上方挂着各个学院的牌子,但来报道的新生几乎都还是会确认一遍:

“师姐你好,请问是xx学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