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府这边,洪承畴的丑态,知道的人不多,只有区区十几个人,洪承畴和曹文昭都下了封口令,事情一点风声都没有传出来。陈燮在郏县过夜的当晚,再次接到了洪承畴的军令,让他停止前进,等待下一步的军令。陈燮回信,要去开封接受登州运来的补给,第二天照常上路。走到开封之后,陈燮下令真的就在这里停下了,也接到了登州营送来的补给,还有甲子营的两个步兵营的援兵。
登州方面,王启年从旅顺回到登州,立刻宣布增兵。刚刚上任的朱大典,被登州营很好的“照顾”了起来。“保护”的很严密,出门都是骑兵护送。一时间河南大地,风谲云诡。
京师,正如陈燮多预料的那样,弹劾登州营的奏折,再次堆成了山。罪名是不是陈燮说的反不反的话,而是拿陈燮放走了张献忠来说事。洪承畴意外的安静,一句话都没有。
相对于这些弹劾陈燮的奏折,从南直隶来的奏折也很多,都是称赞陈燮的奏折。这一次的弹劾跟上一次还不太一样,上一次是朝野都在喊打喊杀,这一次朝中弹劾归弹劾,地方上官府和民间,说陈燮好话的人不少。
两种奏折混在一起,送到朱由检的面前,可把他搞晕乎了。还好王德化的密奏来的及时,说了陈燮赴会汝州的事情,核心就是一句“洪某欲效昔日袁崇焕斩毛文龙故伎而不得,出逃后陈燮挥师开封,静候君命。”
这份密奏的决定了洪承畴的举动是自取其辱,有的话不能放在桌面上说,朱由检让人给王德化密令,让王德化去汝州转达口谕:陈燮不是毛文龙,你也不是袁崇焕。
朱由检也没放过陈燮,让王德化带口谕,登州营回登州,自己一个人滚到京师面圣。说实话,陈燮对这个圣旨真的不敢接受,整整想了一个晚上,最终还是决定接受这个口谕。理由很简单,陈燮想跑随时可以跑,什么好担心。
于是陈燮让苏皓宸率部回登州,自己带着24人的亲卫,奔赴京师。消息传到北京,所有弹劾陈燮的奏章,全部哑火。
第三百三十章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陈燮进京消息,传到洪承畴的耳朵里,这位外号为“屠夫”的文臣,面露怨恨和不甘。他最喜欢看见事情,无疑是陈燮抗旨,那样陈燮就没有退路了。这样的陈燮,无疑不是他想象中的陈燮,肯定也不是个好陈燮。
消息传到京师,温体仁再次手抖,一根胡须遭殃。望着被拔下的胡子,温体仁觉得疼的居然是脑袋。真是,无法琢磨清楚这个年轻人脑子里是怎么想的。
消息传到崇祯这里,这位皇帝狠狠的松了一口气,捏紧双拳久久望天,自言自语:天佑大明。最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陈燮选择了服从皇帝的命令。这比任何辩解都有效。
消息传到沈阳,黄太吉发出一声长叹,背着手在花园里独自走了一个下午。怎么都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实力强大到一个程度的军阀,怎么会不去做一个藩镇?这不合理!
北上京师的路程开始了,穿过开封城,渡河北上,这是陈燮的必经之路。有趣的是,在开封待了这么多天,陈燮居然没进过城,一直在城外和官兵们在一起呆着。河南的官员们,一直回避与陈燮的接触,当他不存在。陈燮也乐的如此。
策马在街道上缓缓而行的时候,马蹄声惊动了街道上的人流,当人们看清楚马背上的人时,街道上的人都在往两边躲,一条大路让了出来。陈燮甚至看见,一个妇女紧紧的捂着孩子的嘴,不让孩子发出声音。这就是传说中“杀人魔王”的威势么?
开封城里关于陈燮的传言很多,“身高八尺,腰围也是八尺,每顿饭要一个人心下酒”。老百姓很容易把这些事情当真,不然陈老爷怎么能杀那么的建奴和流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