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把温体仁和候徇叫来,对候徇道:“侯卿,登莱的夏税收齐了么?”
自诩待罪之身的候徇不明所以,上前惶恐道:“陛下,登州的夏税早就交上来了,共计银圆三十万块。要说这税收,登州可是从来都不会有丝毫问题,时间一到,立刻交齐。”
朱由检笑了笑,感慨道:“三十万块银圆,这才不过是一个夏税,每年两税,就是六十万。登莱两府之富庶,超过江南了么?”这个问题,候徇真的没法回答了。低着头,当真没听到。朱由检也没有追问的意思,看看候徇继续道:“朕想着,如今陈思华功劳太大,不赏说不过去。不如赐他一个同进士的出身,取消登莱巡抚一职,以陈思华任山东巡抚。这样一来,山东在其治下,没几年又是一个登莱。”
温体仁听着抖了一下,候徇直接腿就软了。这事情真是太意外了。仔细一琢磨,好像也不是不行啊。陈燮有监生的功名,按说是能勉强算一个举人的。陈燮是没参加科举,但是他的文采名声,倒是很有影响力。就算是在江南,也没几个人敢说陈思华是粗鄙的武夫。
朱由检脑洞打开,拿出这么一个办法来,还真的让这两位内阁大臣犹豫了。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说起来也不是不可行啊。陈燮能进入文臣的行列,未必就是一个坏事。
温体仁迎合上意很有一套,知道朱由检为何先私下沟通,当即上前道:“陛下,臣等商议一番,拿出个赏赐的章程,再交由群臣商议。陛下以为如何?”
第三百七十章 再次召见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笑道:“就这么办吧,这样一来,内阁也不用为难了,朕也不用为难了。其实朕是想给陈思华一个爵位的。”最后一句话,算是一个重磅的砝码。
英宗以后,武人极难得封爵,主要原因还是文官集团占了绝对优势的缘故。也就是说,文臣是极度反对给陈燮封爵的,朱由检内心也不想去找这个麻烦。好在陈燮素有文名,算是个读书人的出身,又有监生在身。这样一来,就算是开个先例,似乎也不会让人难以接受。反正就难度而言,肯定不会比给陈燮封爵要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登莱治理的太好了,这个功劳看似要落在文官的头上,实际上大家都明白,登莱这地界能有现在的成绩,完全是人陈燮的功劳。户部都不给登莱拨银子了,登莱都能运转正常。这事情,说出去很搞笑。唯一说不过去的,大概就是登莱是不是一个独立王国,陈燮是不是有不臣之心的问题了。
最后一个问题,在当前的局面上,实际山已经没有任何说服力,说出去谁都不会信。真的有人还要拿陈燮是藩镇来说话,恐怕朱由检又要杀人了。真当皇帝是傻子忽悠么?
这么一个看上去很荒唐的决定,如果是别的大臣为内阁首辅,恐怕死都不会答应。但是落在温体仁的身上,那就不一样了。这货要说治国能力,也就那样了。但是要说个人进步的欲望,对权利的热爱,绝对是明末头一号的人物。迎合上意,打击异己,这就是温体仁在内阁时期做的主要工作。打击一切竞争对手,不管是在位还是在野都不放过。
比如有倒霉蛋,都尼玛是在野的缙绅了,温体仁发现机会还要置他于死地。这个人叫钱谦益,今后的故事里要提到他。因为钱谦益,温体仁的仕途走到了终点,这是后话了。
温体仁在内阁提议,候徇作为待罪之人,选择了沉默。张凤翼是温体仁的一条狗,从来都是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他表示同意。贺逢圣、孔贞运、黄士俊皆无异议,都知道这是朱由检的意思,自然闭口不言,没去反对。
这事情在内阁通过之后,早朝时,交给百官商议的时候,可谓异常的平静。按说反应最强烈的言官们,居然整齐的保持沉默,御史台没闹腾,这很奇怪吧?其实这个反应很正常,温体仁不闹,他的爪牙自然安分守己。本该闹腾的人,却没脸去闹。为啥,六月的时候,朱由检向群臣募捐,十两八两的银子,都没几个人捐出来。这事情不了了之,收场的比较尴尬。
眼下陈燮立下不世奇功,上一次斩高迎祥的功劳都没赏,这一次再不赏,就怕被人弹劾要逼反陈燮了。文官都是很聪明的,卖直邀名的事情,也要分时候和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