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初二,陈燮率部出锦州,至大凌河时,沿途未见一个清军。夜不收四出,探知周边五十里,已经变成了无人区。满人已经都跑光了,目前主要集中在靠近草原的广宁。
随行的祖大寿和吴襄,看着大凌河城的地基还在,祖大寿跪地不起,嚎啕大哭。陈燮叹息一声,没有说话。初六日,陈燮至辽阳,沿途各地皆被登州营清扫干净。东江镇动员十万民夫,修筑一条从盖州到辽阳的轨道和大路。
寥落的东北大地上,第一次看不到哪怕一个清军的出现。沈世魁、金日观,率部自皮岛出击,清扫鸭绿江沿岸,清军全面收缩,不敢应战。这种仗,大家都没打过,心气士气一天比一天旺盛。陈燮抵达辽阳的这一天,三军气势达到了顶点。
常时仁搞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不是不想搞的大一点,陈燮肯定不喜,这是战时。常时仁率部出迎十里,道路上以煤渣铺平洒水。两侧有立正的士兵列队,五步一个,一直排到了城外的大营门口。
“卑职等恭迎督师!”常时仁不敢居功,立正敬礼回答,身后将士整齐立正。抬头看着前方,十里长路两侧,都是自己一手打造的虎贲之师在护卫。来到这个时代这么多年,陈燮总算是找到了一种气吞万里如虎的感觉。
远远的便下马的陈燮,大步上前肃然立正回礼:“辛苦了!各位!”身后是一干军官和近卫队,整齐立正回礼。
见到常时仁和王贲,陈燮没有提什么为啥没打下辽阳的事情。围困辽阳的计划,是之前就确定的,主要是考虑到部队的伤亡。辽阳这个城市,虽然不算太大,但是有军民十万人,不是轻松就能打下来的。现在围困了这么久,又是冬天,单单一个取暖的问题,就够城内的清军受的。
回到中军大帐,里头地龙都烧上了,可见过冬的准备很周到。冬天,无疑是登州营的大敌,但是这个冬天,没下几场雪,下的几场雪,都是落地就化的小雪,可见老天爷都在帮登州营。大帐正中,摆了一个巨大的沙盘,当前的局势一目了然。
第四百二十五章 总攻开始
“攻城不难,难的是巷战。我军将辽阳三面围住,三万主力在王大人屯、柳条寨设伏,试图打援。沈阳之敌,死活不出来。卑职死活都不明白,明明留了一个口子,为何辽阳守敌不肯突围?”介绍战局的常时仁,提到这个地方,无奈的笑了出来。
难得有机会参与会议的吴襄,在旁听时忍不住站出来道:“从盖州到辽阳,不下二百五十里。清军长于马战,为何不弃城退走,甚至可以放弃沈阳。这样一来,十万大军的后勤线,都在清军的马蹄威胁之下。”
这句话说的有点水平,陈燮听了微微一笑,看看常时仁,让他解释。
常时仁笑道:“吴大人所言极是,不过这一条在我军看来,求之不得。自我军布局东江一来,陆续移民十五万,皆以青壮为主。辽东辽阔,生存环境恶劣,百姓定期军事训练,并发给武器。作为官府投资的一部分,十年之内,辽东所产,收取六成的地税。十年以后,收取两成地税。移民以百人为一队,修堡垒防御,人人皆会操持火枪。目前辽东百姓不下五十万,其中二十万是青壮男子,这二十万人,至少有十万火枪,其余的怎么也得有条长矛。从盖州到辽阳,十万动员民夫十万,其中八成以上的民夫,是有火枪的。这就是八万条滑膛枪。每次运输,至少五百民夫,马车二百辆,沿途遭遇敌情,带队军官可结车阵防御,放信号弹报警。每隔五十里,就有一个三百人的步兵加强队。清军来的少,遇见运输的民夫,还不够火枪收拾的。”还有一个问题,常时仁没有考虑到,那就是习惯。满人已经习惯了在城市里的生活,真是不舍得辽东这些膏腴之地,还有住着很舒服的城市。
实际上清军真的这么干过,都被民夫和沿途的驻军联手打退了,每次都吃了不小的亏。次数多了,清军便放弃了小股骑兵偷袭的打算。
吴襄直接哑巴了,十万条火枪发给民夫,这得多少银子?陈燮淡定的微笑,现代社会出产的钢管,那玩意能贵到哪里去。别说十万条了,陈燮每年倒腾来的钢管,就不下十万条。制作滑膛枪,工艺已经很成熟了,大批的工匠生产,每年十万条燧发枪只多不少。
这会陈燮在登州的仓库里,怎么囤积的滑膛枪都不下二十万条。全是仿制的贝克式,历史上英国人造了几百万条这种步枪。还有一个问题,枪发下去了,铅弹和火药是要收费的。反正干这种事情,陈燮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在辽东这么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的百姓,不用多久个个都为了生存变得彪悍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