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天朝上国老大的架子不能丢,得端着。洪承畴稍稍沉吟,故作淡然道:“此事重大,不可专擅,本官当回去后,与各位阁臣商议,再给你们一个答复。至于开设馆驿的事情,在华亭那个地方,你们得去找陈阁老说话。”
洪承畴是真的不想再得罪陈燮了,这货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大明文官,跟他没道理可讲。你把手伸他的地盘,他是真的敢下刀子剁你的手。在大明得罪谁都未必有坏事立刻发生,得罪陈燮一准立刻报应,不带过夜的。“心胸宽阔陈阁老”,这话在大明官场很流行。
洪承畴也没多留,立刻回去跟大家商议,众人一听这些要求,觉得这些日本人很上路,提的要求都很政治正确。至于华亭馆驿的事情,周延儒开口道:“开馆一事,可奏明陛下定夺。我等不要先表态,陛下问起可否,大可轻描淡写。”
这个调子也定下来了,一群阁老又去找皇帝议事。礼部这边的接待章程出来了,票拟送司礼监,这都是小事。洪承畴提起日本使团的要求,朱由检果然龙颜大悦道:“看来这些蛮夷,还是知道礼数的,至少是心向大明之德。”
洪承畴趁机提起馆驿的事情,朱由检果然问起大家的意见,都说这就是小事一桩,无伤大雅,答应就是了。这个也过了,最后洪承畴才把最难办的事情说出来了。朱由检一开始还挺开心,仔细一想不对了,这是日本的内部问题,怎么让大明的皇帝来册封一个大将军?要册封,那也是册封日本天皇了,这程序上不对了。
第六百零四章 矛盾
要不要册封这个什么征夷大将军呢?首先要搞清楚这个日本的大将军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朱由检想不明白,只好问几个内阁大佬。这帮家伙个个都是脑子很好用的主,稍稍沉吟一番之后,就算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也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卢象升站出来道:“陛下何必要去想他们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对日本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不了解,有明白人啊。”朱由检一听,大腿一拍:“妥了,内阁赶紧给思华写封信,让人快马送到天津,用登州的快船送往南洋。”
提到这个事情,朱由检还是很得意的。天津虽然没有正式开海,但是那边有登州的快船负责传递海外的消息。这个事情,是张巡上次来的时候汇报的。就算是万里之外的兴海城,快船来回也就是两个月的功夫。慢么?不慢了,这年月你也不看看清楚,都杀交通情况。
“陛下英明,那就让日本使团在京师呆两个月,好好欣赏一下我大明京师的繁华。”周延儒赶紧拍马屁,这个时候可谓恰到好处。一个是皇帝高兴,一个是他们少了一桩麻烦事。
众阁老纷纷称陛下英明,朱由检颇为得意。再下一道旨意:“既然要等思华的消息,朕就不好现在就见他们,让太子殿下接见一下,学习学习如何与外藩使团打交道。”
“臣等领旨!”一干内阁大臣告辞出来,心情都不错,麻烦解决了嘛。再者,自进入崇祯十七年以来,大明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充裕国库之后,内阁做事也方便多了。陛下在很多权利上,也确实按照制定的规则来做。唯一紧紧抓在手里的,就是新军的事情。搞的兵部尚书卢象升和帮忙的洪承畴两位,基本就是个看客了。
上个月大明皇家讲武堂正式开课,学员都是新科的武举人中选拔出来的五百青年俊彦,超过二十五岁都不带收你的。还有二百学员,来自京师和南京的勋贵家庭。已经意识到文臣驾驭武将这个做法存在很大弊病的朱由检,在新军的问题上努力的改变过去的错误。
兵部尚书卢象升,要做的事情就是检点京营,按人头来点验,采取的就是南京陈燮做的那一套路数。一旦发现人数缺额少于五成的营,一律裁撤。这活是很得罪人的,也只有卢象升能做的下来,别人早就撂挑子了。现在检点的成果差不多要出来了,按照朱由检的要求,整个京营都要裁撤,因为没有一支军队的人数和质量上是达标的。
这个结果,皇帝和内阁早就知道了,只不过以前没法子改,现在有机会有能力去改。朱由检给卢象升和洪承畴特意留下来问话,提起京营的事情,这两位内阁大臣的表情都很精彩。他们没话可说了,要知道一旦去改这个东西,面对的是整个勋贵集团。他们不是陈燮,手里没那么多可以打的牌,也不怕勋贵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