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保科正之是不会去京师见那些文臣的,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来求陈燮。
作为日本内乱的幕后黑手,陈燮怎么可能不知道日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陈子龙把保科正之扶起来,带着埋怨的语气道:“幕府太不争气了,这十年的光景,前前后后借款百万银圆,采购军械无数,居然还不能平定内乱。还有日本那个狗屁的天皇,巴掌大的地方,也敢称天皇,真是井底之蛙。大明有自己的事情,不好过多的干涉东瀛的内政,本指望德川将军能解决那个盗名欺世之辈,没曾想现在搞成这样。”
日本这些年一直处在内战之中,这是陈燮的既定方针。炮轰江户之后,陈燮判断解决日本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毕竟是一个长期封闭的国家,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对外来事物,总是会有一定的排斥,如果当时用武力解决日本的问题,必将导致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元气充足的日本国内。这样做无疑拖慢了陈燮拓展海外的步伐,所以才采用了一个消耗日本元气的策略。日本天皇在长州藩、萨摩藩为首的强藩支持下,逃出江户,打出旗号要剿灭不臣。
德川出兵镇压,两军多次激战,互有胜负,都奈何不得对方,形成了一个僵持的局面。这样一来,幕府就不是历史上那个强大的足以控制全国的力量,萨摩藩夺取长崎后,对大明开户贸易,由此得到资金和军火。内乱导致大量的日本平民家破人亡,纷纷逃离家园,踏上了前往南洋求生的道路。资源贫瘠的日本两派,幕府不断的借款,不断的抵押,不断的采购军火,结果是驼子背包袱,越背越重。长洲、萨摩二藩,则是什么来钱做什么,能卖的都卖,其中最主要的对外贸易不是什么物产,而是人口。人口从哪里来,自然是去抢幕府地盘内的人口,还有逃难的百姓也都被卖了许多。
因为长期内战,日本国内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平民的负担沉重。结果是双方越打越穷,人口越打越少。最近两年,战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幕府军队在战场上连续吃了败仗后,丢失了大片的领土。说起来天皇在日本民间,还算是有市场的,打着天皇的旗号,长洲、萨摩二藩为首的各路豪强,不断的进逼,现在已经打到了江户附近。
德川家光一点都不傻,知道大明扮演的角色不怀好意,所以迟迟不肯求大明出兵干涉。可惜现在他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江户城外的一百里地,就是各藩联军的先锋。所以紧急派保科正之来大明,求见陈燮,请求大明出兵干涉日本内战。
看见门口的女忍,保科正之的心情缓和了一些,说明陈燮对幕府还是有扶持的意思。不然怎么会把幕府送的这些女忍放在身边呢?说起来德川这个将军当的窝囊,这些年为了借款镇压国内的叛军,能抵押的都抵押了,人口买卖也做到了不干继续的地步,不然日本人口都能给他卖完了。这些年,单单幕府,就卖出去二百万人口,都是青壮男女。日本一共才多少人口?其中青壮男女才多少比例?现在的日本,已经不是人多地少了,是很多地方都荒芜了。
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荒芜,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日本人口逃离了这个国家,而且这些逃离的人口,大半是青壮,剩下的就是小孩,老人占的比例很少。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可以说日本现在就是一个癌症晚期了。
陈某人给日本祸害的不轻,还摆出一副怒其不争的嘴脸。保科正之心知肚明,但是只能捏着鼻子低头弯腰,见了陈燮还得跪下来恳求:“阁下,请一定答应在下的要求,否则不能完成任务,在下只好剖腹谢罪。”
第七百四十一章 掩耳盗铃
日本人一些特殊的文化,陈燮自然无法理解,也不想理解。日本也有儒学,不过都是朱子、阳明之儒。中国之儒讲究的是舍生取义,跟日本的耻文化是两个概念。钱钟书有一句话,外国的好东西到了国内,没有不走样的。中国的东西到了日本,也是一个德行。
儒家讲教化,对日本的教化属于一个失败的典型。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教化这个东西,就得有实力做后盾。没实力也唧唧歪歪,结果必然是被人抽脸,抽的老妈都不认得。汉家文化在东亚影响深远,根子就在于中国一直是这一地区的老大。没有历朝历代汉民族强大的实力专治各种不服,哪有疆域的拓展和文化的传播。
现在的日本,已经被折腾的就剩下一口气了,瓜熟蒂落,自然要伸手去干涉一下。至于借口,美帝收拾那些小国的时候,需要借口么?需要,但是借口一个比一个烂!跟不用借口没太大的区别,总之就是要收拾你,有借口没借口都一个结果。
“起来说话吧!”陈燮似乎很生气,也确实很生气,跟陈凡聊天的机会不多,被这个小鬼子打断了父子之间的温情,心里自然是非常不爽的。保科正之不敢起来,依旧跪地道:“外藩下臣,不敢失礼。”意思就是,我还是跪着说吧,免得您看我不顺眼。
日本女人除外,男的好像陈燮看谁都不顺眼。实际上日本女人真是要满街素颜,站在动静街头一天,还真的见不到几个美女。怎么说呢,化妆水平比较高,而且还是不化妆不出门的习惯。就像棒子国,一个选美大赛,一干佳丽,脸都是差不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