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页

这是一个小城,城内西班牙人基本都逃光了,留下的是一万守军还有两万左右的壮丁。这些人不是不想跑,而是身后就是马德里,卡洛斯二世要求再三严令,必须坚守,为马德里争取时间,为联军主力争取时间,这个时候的卡洛斯二世,并不知道联军的主力已经被围歼了。只能寄望于守住马德里,等待主力的回援。连续不断的坏消息之后,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英军的及时赶到,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往北面跑的卡洛斯二世,要求他的大臣竭力满足英军的要求之后,带着老婆孩子趁着夜色悄悄的离开了马德里。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明军先头师还在阿兰胡埃斯,进抵林塔弗的不过是一个排的兵力,在城外转了一圈,随便打了几枪,然后就往回缩了。而明军主力呢,还在比利亚卡尼亚斯。一直在快速进军的明军主力,这个时候必须停下来做短暂的休整,收拢各个部队,捏成一个拳头,然后才能谈的上进军马德里。明军打仗,自有自己的章法,参谋的权利很大,在他们的要求下,尹杰做出了决定,休整一天。

亨利觉得自己的运气不错,之前的判断出现了错误,明军并没有很快突破林塔弗,而是在三十公里之外停了下来。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是给了西班牙军和英军喘息的机会。疲惫的英军恢复之后,配合五万西班牙军队,在林塔弗一线构筑工事,准备迎战明军。

这个时候的西班牙军和英军,尽管战术上还是排队枪毙的套路,但是作为防御一方,也开始构筑坚固工事和挖战壕了。这个是从大明帝国的手里学会的招数,通过实践发现,效果相当的不错。有战壕的掩护,士兵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炮击带来的伤亡。

尹杰并不知道,因为三天的休整,即将迎来一场恶战。卡洛斯二世在走之前,决定将马德里定为不设防的城市,希望最大限度的保护城市和子民。好吧,这都是统治者的虚伪。为此,留守的将军特意派人来到了明军的司令部,转达了这个意思。决战在林塔弗一线,打完了这一仗,马德里就等于到手了。

正是因为这个事情,尹杰和参谋部门都产生了误判,认为即将发生的战斗不会太激烈,全军上下都持乐观的态度。毕竟莫雷纳山那么坚固的防线,都在明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实际上这个判断,不是明军单方面的判断,西班牙人也是这么判断的。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在马德里的前面,必须打一仗,竭尽全力的争取时间,就是他们的目的。

卡洛斯二世已经向各国派出使节,要求他们加大援助力度。毫无疑问的是,顾不上法国这种不怀好意的援助了。甚至希望法国因此被拖进战争的泥潭。西班牙其实不适合作为一个大规模作战的战场,只是交战的双方都没有想明白这一点。在认知上还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明军的目的在于迫使西班牙投降,没有长期占领的意思。而联军的目的则在于,西班牙之外的国家希望战争就局限在这里。问题是,在大明内阁总理签署了一道命令后,一个针对法国的大规模作战计划拟定了。

海军将从各地调遣战舰增援地中海,同时向非洲军团增派五个师的兵力,总参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欧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足为患,从非洲军团再抽调五个步兵师,开辟法国战场,有利于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海军的底气,在于一直新的蒸汽装甲舰队的组建,这支新式舰队的特点就是续航能力强大。三千五百吨的标准排水量,续航能力达到了五千海里,确保舰队从孟买补充燃煤之后,一口气能开到亚历山大港口。这支舰队一共有八艘新式巡洋舰,装备了105主炮,当今世界上跑的最快的战舰,巡航速度达到了13节,最高速度16节。

如何把军队运到非洲的问题,则交给了民间的船队。从大明海外各地抽调部队,运至孟买装船,然后在苏伊士登岸,再从亚历山大港登船。这就是苏伊士运河没有修通的痛苦,内阁寄望在欧洲战争中,抓到不少于十万人的“劳动力”。

第八百九十五章 决定世界归属的一战(十一)

决心死守需要勇气,尤其是面对明军炮火的时候。西班牙军队和英军,围绕林塔弗构筑了一道长达三公里的正面防线,一人高的战壕挖了好多,阵地前沿还摆了很多鹿砦这一类的障碍物。明军开始炮火准备的时候,藏在战壕内的士兵们感觉到了好处,尽管脚下是漫过脚腕的积水,这样也比被大炮炸死要好的多。

亨利的运气不错,他指挥的英军是职业军队,在明军炮击的过程中,士兵们顶多蹲下抱着头忍耐这地狱一般的炮火。西班牙军队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不少新兵受不了炮火的煎熬,跳出战壕往后跑,这些人不是被炸死,就是被督战队打死。

好在这个时代的堑壕战还没有达到一战那么变态的地步,欧洲人也仅仅学习了一个皮毛,单纯的挖战壕,躲在里面防备炮火,还没有达到那种四通八达的程度。

明军炮火主要打击的是地面上的目标,比如堡垒,比如隐蔽的炮兵阵地。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有热气球的指引。明军无疑不缺这个东西,热气球大摇大摆的飘过来,指引炮兵的精确打击。本来炮兵就少且落后的联军,阵地上很快就没有剩下几门大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