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页

负责现场勘查的班底,是陈道裕一手培养出来的精英干将,这些人很快便找到了形成贯穿伤之后的弹头,偶有贯穿身体而过,又没有被骨骼阻拦的弹头,形状还非常完整,曾经是军人专业进公安系统的陈道裕,一眼就看出这弹头绝对不是国内的制式弹药。

勘察人员简单测量了弹头的直径,回复的数据更让陈道裕心中蒙上一阵阴霾。

应该是556毫米的步枪弹无疑!

虽然世界各国的军用制式自动武器,都在向小口径的方向靠拢,不过,556毫米的步枪弹,国内制式武器还没有使用,这是北约国家统一的步枪弹口径,为的也只是北约成员国之间形成统一标准,方便武器流通,协同作战时,各国装备也可以相互补给,不过中国并不在北约成员国范围之内,所以也没有必要遵循他们的规格,中国有自己的步枪口径,多数为58毫米,并未与北约统一,而中国也只是出口的一些枪械才使用556口径,为的是更能迎合他国市场,如此说来,这件案子,光是凶手使用的武器来路,就极不简单。

陈道裕一脸阴沉的看了看厂房,一帮消防官兵还在不断的用高压水枪给厂房结构降温,他有些按耐不住,脱口问道:“还不能进去吗?!”

“再等一等。”一个排长军衔的消防官兵开口说道:“现在主体建筑的温度还是很高,而且里面的空气被水蒸气填满,人进去根本无法呼吸。”

说着,那消防官兵自言自语般道:“也不知道是什么缺心眼的人设计了这种厂房,上百平米的建筑物,连一扇窗户都没有。”

陈道裕听到这句话,不禁皱起眉头,抬眼仔细看了看这厂房,果真发现了一些异常之处。

厂房高约三米五到四米之间,长约十五六米,宽约十米,这么大的一个单体建筑,竟然没有开一扇窗户,这一看就有些怪异,什么样的工厂,需要这种几近密封状态的厂房?自己进门之前明显看到门口的牌匾,这里只是一个食品厂而已。

再仔细看,却能看出厂房墙壁上,一些方形的水泥墙面颜色与周围其他墙面并不相同,看起来,那些方形水泥,应该是后补上去的,如此推测,这间厂房原本是有窗户的,但却被他们用砖封住了,看样子,还没有封上太久。

这就更奇怪了。

一个小小的食品厂,为什么要把厂房的窗户全都封上?再看那打开的铁门,厚度堪比刑警大队的武器库大门,甚至,比武器库的大门还要坚固,这就更加的奇怪了!这食品厂,到底在掩饰什么?

陈道裕皱眉冥思,按照自己多年来的办案经验,他总结出一条绝对适用的黄金定律,那便是,就刑事杀人案件来看,杀人者,与被杀者的层次,不会相差太大,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简单解释,就是,一个亿万富翁,绝对不会被一个普通的持刀歹徒所杀;而一个寻常身份人的被杀,凶手也不会太过高端。

简单的勘察,便可以看出凶手使用的是民间几乎无法得到的制式武器,而且是杀伤力巨大的制式武器,拥有这种武器的人,不可能对普通食品厂的工人下手,既然凶手的起点已经如此之高,那么这些死者,身份也绝不会是普通食品工人这么简单。

死者究竟是什么身份?

陈道裕一时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一切,都只有等厂房的温度降下来之后,亲自进去看过才能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