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页

“不。”刘干事很是郑重的摇头说道:“如果是中小型规模,倒也无所谓了,但是,你要做的是超大型规模,而且将来的重心会在海外市场,地理选择一定要慎重,现在,内陆不如沿海城市,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而且沿海比内陆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那是有数倍差距在内的,你看看美国的五大湖区,现在基本都已经落寞了,最惨的就是底特律,以前多辉煌,现在呢,快成鬼城了,如果选择在内陆城市发展,一开始不见得有什么问题,但一旦问题出现,那就是定时炸弹!”

张文浩抿嘴半晌,心中也在思考其中的严重性,内陆确实比不上沿海,这不单单是沿海城市靠海、靠港口,最重要的是,这几十年的经济格局一直都是注重沿海发展,所以,以沿海城市为主的第一梯队,无论在城市规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上,都远比内陆城市要好的多,选择内陆,就相当于给自己的脖子上加了一道枷锁,这道枷锁一开始无足轻重,但随着不断的扩张,这枷锁有可能会带来窒息的后果!

但是,张文浩打心底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产业安放在江城这个自己从小长大起来的城市,江城对自己来说,意义远非任何一座城市可比,因为这里是自己的家乡,没有人不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做上一些贡献,如果这个超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在江城落户,张文浩别的不敢说,凭借东辰的实力,以及超级学习系统提供的坚实后盾,自己必然要让江城跻身到一线省会城市之列,但是,如刘干事所说,自己如果选择江城,就相当于是给自己安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刘干事见张文浩皱眉思忖,便开口道:“我还是推荐你选择东南的沿海城市,当地政府眼界开阔,而且也有前瞻性,看得更远,就以东辰目前的实力,落户任何一个沿海城市,都会被当地政府当成宝一样对待,为了能够留住你,不用高层出面,他们也会竭尽所能满足你的各种要求,比你在内陆城市要好得多。”

张文浩点了点头,道:“这个我心里明白,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够在江城发展,即便是需要我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随即,张文浩眼前一亮,道:“江城沿长江,距离出海口也并不远,而高新区就在江边,如果我在高新区建一个人工港,是不是就能够解决海路交通的问题?”

刘干事无奈摇头,道:“这可不单单是交通的问题啊,这是基础建设的问题,打个最简单的比喻,沿海城市就是高铁,而内陆城市,就是时速连平均时速连一百公里都没有的既有线,你放弃高铁,选择在既有线上发展,那么将会受到的制约,不仅仅来自于交通这么简单的一个层面。”

第三百一十一章 民营企业的请求(下)

关于是否要将所有精力都放在江城的事情张文浩暂时压下不表,对他来说,现在江城已经有两千多亩的工业园开始建设,这就是东辰在江城发展的先机条件,如果将来继续在江城发展会受到限制,而限制又在张文浩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他自然还是会放弃沿海,选择江城。

而商务部在得到确切的回复之后,也立刻开始着手于联系第二批有机会进入华合联盟的三家企业,而张文浩也在燕京等待着三家公司相关负责人,然后进行一个初步的沟通,如果对方答应服从华合联盟的合作准则,那么合作在短期之内就能够立刻展开。

三家公司并没有让张文浩等待太久,在当天下午的时候,三家民用企业的负责人便赶到了燕京,当张文浩与刘干事收到消息之后,一同来到商务部时,三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已经在会议室内等候了。

张文浩以东辰ceo助理的身份出席这次会议,并且声称可以全权代表东辰来进行这次谈判,三家企业的负责人对此也并没有什么不满,毕竟现在的东辰如日中天,规模在短短时间内就已经达到了民营企业的一个巅峰状态,在这样的企业面前,三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自然是缺少了足够的对等身份与话语权。

其瑞、吉力以及比亚蒂,这三家企业,算得上是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中的翘楚,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三家企业都具备了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应该具备的规模,年产量均突破百万,由于专攻中低端产品市场,所以他们的产品在狭窄的市场还是有一定覆盖率的,当然,这是在东辰没有出现、外资企业也没有降价前的境况。

这三家企业的负责人等待着有机会与东辰洽谈已经等待许久,现在华合联盟就是他们眼前的避风港,自己身处惊涛骇浪之中,随时都有可能自身不保,眼前就有一处港口,必然是希望能够进来。

张文浩直接拿出了东辰与华合联盟其他几家企业合作的合约条款,而这些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在此次会晤之前也都已经了解了华合联盟的合作模式,既然来了,自然是已经做好了答应的准备。

其瑞,吉力对合约条款都没有任何意见,而吉力的总裁却有些心中泛酸,沃而沃在自己手里,只是维持了几年便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最后只能降价卖给东辰,本以为东辰是个冤大头,接了一个无底洞,但是谁又能想到,东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做到了现在这般境地,简直就是坐火箭一般,一飞冲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