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页

汉魏文魁[校对版] 赤军 2576 字 2022-10-20

韩耀一咬牙关:“于阳公恩厚者,先主也,非时主也,何不即缚公孙康以降是使君,或不失封侯之赏!”咱们干脆反了吧!

阳仪听着这话,先是双眉一挑,似要发作,但最后还是长叹了一声:“之昱既知先主于某恩厚,仪又何忍背其骨肉,绝其宗嗣?吾固知之昱爱我也,然此言休再提起,仪宁死而不为此不义之事!”说着话垂首想了半天:“下策悬危,吾取中策。”

在一般的历史记载中,只要这所谓“上中下三策”提出来,雄才肯定会取上策,弱智会取下策,庸才则取中策——因为中策最四平八稳,瞧着收益虽然不大,但风险也比较小。那么雄才会不会取错策略呢?就理论上而言,那也是免不了的,于是史书就会把三策重新调整顺序,以证明凡成功者必取上策也。

阳仪要取中策,韩耀这个后悔啊,心说早知道我就光说两策给你了。他当然希望在自己的煽动下,阳仪当场背反公孙康,发动政变,然后我们哥儿俩绑着公孙兄弟去投是使君,则自身的功劳必不算小。不过他也很清楚,阳仪采取此策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最好你换一条道路,北投高句丽去——这几年辽东方面跟高句丽作战是屡屡获胜,所以在韩耀看起来,高句丽算个屁呀,公孙兄弟投入那蛮荒之地,不过苟延残喘而已,必不为祸。而且说不定,高句丽王就跟当日公孙度斩杀二袁那般,会宰了公孙兄弟,把首级献给是使君呢,则辽东就此顺利平定。

至于南下投奔柳毅,那就不同了,柳毅为公孙故吏,他可能架空公孙康,但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害死公孙兄弟,倘若派兵堵住浿水,幽州方面若想深入进攻,难度颇大。

所以阳仪要么就此背反公孙氏,要么怂恿公孙康改投高句丽,都正中韩耀的下怀。谁想到阳仪偏偏取了中策,要去番汗赚柳毅来就死——韩耀心说柳毅就那么好糊弄?你那么容易弄得死他?你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打算把繁难之事拋到日后再去考虑而已吧?

不成,韩耀心说我可不能跟你们去番汗,那样既难完成是使君交付的使命,还很可能因为党同阳仪而为柳毅所害——老子还是赶紧闪人算了!

第二十七章、尽屠公孙

一行人夤夜离开襄平,出城不远,阳仪便匆匆来见公孙康,说万一是勋看穿了咱们的打算,预先遣军埋伏在南下大道之上,则吾等危矣——必须先遣人到前面去探探路啊。

公孙康说公量所言有理,那么你看派谁前往才好呢?阳仪一拱手:“韩之昱智谋多端,为人警醒,乃可先发。”

公孙康沉吟少顷,点一点:“如此,吾遣十骑随之昱往探可也。”

其实阳仪这主意就是韩耀提出来的,其目的不言而喻,为了抽空跑路——若能及时投入是勋军中,通报公孙康南逃的消息,必为大功一件也。于是时候不大,韩耀便在十名公孙氏心腹骑兵的护卫下,脱离大队,快马奔向东方,先去探查前途道路是否通畅。

按照韩耀的想法,咱们一路跑到天亮,必然要找个地方歇一歇马力,然后我把骑兵全都撒开去四处侦察,自己便可趁机遁走。可是他没有想到,天色将明未明之时,十一骑还在疾奔,眼瞧着接近了南通番汗的大路,突然前方马蹄声响,密林中瞬间冲出数十骑来,毡帽皮裘,全都是乌丸兵。

这不用问啊,定然是勋已经料到了公孙康将会南下,故此遣乌丸先断其路。韩耀见状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既然是使君已有预案,那自己的功劳难免大打折扣;喜的是就此终于可以得脱樊笼,归入正途啦。

部下询问该怎么办,咱们人少,对方人多,倘若对战是凶多吉少啊。韩耀说还怎么办,汝等赶紧打马返回,警告主公,乐浪不可去也,我在此间阻住这些乌丸!说着话抽出腰间玉具剑来,一副拼死护主、与敌协亡的耿耿忠臣嘴脸。

有几名骑兵还要留下来帮助韩耀阻敌,却被韩耀斥喝道:“汝等皆百战之士,必要还护主公,若吾则死不足惜。吾料左近尚有幽州兵马,汝等可分道而退,但有一人得以返回警示主公,则吾死而无恨矣!”说着话,双腿一磕马腹,便直朝对面直冲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