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威慑”级的防护设计也遭到了很多诟病。
按照当时的标准,“威慑”级的装甲只能应付万米外射来的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炮弹,对八英寸(二百毫米)炮弹几乎没有防御能力。
另外,“威慑”级重巡洋舰的舵面效率低下,其机动性能非常糟糕。
这些毛病最终决定了其命运,不但仅仅建造了两艘,而且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后来“威慑”号甚至退出了一线部队,该为火炮训练舰。
也正是如此,“威慑”号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了大战期间,帝国海军为数不多的几艘“元老级战舰”之一。
厚积薄发——决心级重巡洋舰
决心号,决意号,决胜号,决算号,决断号,决定号,决然号,决战号。
……
战后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萧鼎昆上台后推行的经济复苏计划,帝国海军进入了“冬眠期”。在五十二年(20年)到六十一年(29年)的这十年间,帝国海军的军费平均每年递减约百分之八,六十一年的军费还不到五十一年的四成!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必须优先保证重要战舰的建造工作。
结果,大批原本计划陆续退役的老式巡洋舰继续在海军服役,海军的主要经费投入到了战列舰的设计与建造之中。
当然,这并不是说帝国海军并不重视巡洋舰。
相对而言,帝国海军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更加需要巡洋舰。战列舰只是确保海军优势的主力舰,要想维持帝国庞大的海外利益,特别是环印度洋地区的海外领地,帝国海军需要的是巡洋舰,而不是战列舰。
问题是,当时帝国海军连保证战列舰的经费都很紧缺。
不说别的,大部分战列舰的改进计划由六十一年之前延迟到了六十一年之后,其中就包括了四艘南海级战列舰。另外,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工作也是断断续续的进行着,很多时候造船厂不得不自掏腰包完成前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