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第2水雷战队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但是却没有火力上的优势。
随着双方的“主力”逐渐向东而去,原本计划从第7战队与第8战队后面插上来,对两艘主力舰实施鱼雷攻击的第2水雷战队扑了个空,而且还落入了第12-5驱逐舰编队的鱼雷攻击陷阱之中。
刚一交手,第16驱逐队的“天津风”号就成了这场海战中第一艘被鱼雷击沉的战舰。
虽然帝国海军的鱼雷性能并不突出,而且战雷头的威力也不如日本海军的氧气鱼雷,但是驱逐舰使用的都是能够让主力舰望而生畏的重型鱼雷,对付驱逐舰简直是绰绰有余,易如反掌。
“天津风”号被击沉之后,第2水雷战队立即发动反击,可迎接它们的则是雨点般的炮弹。当时,第12-5驱逐舰编队在发射了鱼雷之后,全都冲了上来,并且在第2水雷战队规避鱼雷攻击的时候完成了转向,将炮口对准了另外七艘驱逐舰。
如果说鱼雷是日本驱逐舰最犀利的武器,那么火炮就是帝国驱逐舰的强项。
“波”级驱逐舰安装了八门一百三十毫米舰炮,而且都在这次战役之前换成了速射炮。每门炮每分钟能够射出十二枚炮弹,也就是说,每艘驱逐舰每分钟能够打出九十六枚炮弹。稍微遗憾一点的是,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为驱逐舰配备雷达,所以驱逐舰上的炮手只能尽量缩短交战距离,并且用光学测距仪瞄准日本驱逐舰。
密集的弹雨打乱了第2水雷战队的鱼雷攻击步骤,七艘驱逐舰只能匆匆射出鱼雷。
此时,一艘驱逐舰的差距对战斗已经没有多大的影响了。
当时,七艘日本驱逐舰中,只有最新的“阳炎”号具有与“波”级驱逐舰“过招”的能力,其配备的三年式c型五英寸舰炮的射速也达到了每门每分钟十一发的速度,而且有六门舰炮。其他几艘驱逐舰的炮火都远远不如“波”级驱逐舰。
相对而言,驱逐舰的炮战混乱得多,基本上都是捉对厮杀,而且没有多少阵形可言。
炮战从六千五百米打到了三千米之内,对海战来说,这几乎就是刺刀见红的战斗距离。在这个距离上,别说五英寸(一百三十毫米)这种口径的“大炮”,就算是一百毫米速射炮发射的穿甲弹也能轻易的打穿驱逐舰的装甲。
另外,驱逐舰的炮战也要残酷得多。
因为小口径炮弹很难直接将战舰击沉,一般都只能重创,最终使战舰在损伤严重的情况下沉没,或者退出战斗。另外,驱逐舰的战斗速度都在三十节以上,而且都非常灵活,不分出个你死我活,或者指挥官下达了撤退命令,驱逐舰一般不会轻易的罢手。
对驱逐舰上的官兵来说,随同战舰一道沉没的危险性远远小于被炮弹炸死的危险性。
八点四十五分,双方驱逐舰的决斗出现了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