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到了十月底,北大西洋上的气候将变得不太适合舰队决战。
到时候,德国海军肯定得龟缩在港口内,不会到波涛汹涌的北海与北大西洋上冒险。在没有德国海军协助的情况下,即便第四舰队向英国海军发出挑战,英国海军也有可能集中六艘快速战列舰。
如此一来,在第21舰队的帮助下,英国海军拥有优势兵力。
即便没有第21舰队的支持,英国海军也能确保暂时不会失去北大西洋的制海权。
恶劣的气候将一直持续到四月初。到明年四月份,情况又将发生转变。
到时候,英国海军的第二批四艘“狮”级战列舰都将建成,其四艘“狮”2级战列舰也很有可能在明年下半年下水。最重要的是,到明年四月份,美国海军的第三批“衣阿华”级战列舰(后改称为“罗德岛”级)将陆续服役。帝国海军的“省”级乙型战列舰则要到明年中期才能服役。
即便算上美国海军相对不利的地理因素,到明年中期,战局都将发生变化。
到时候,帝国海军将发动进攻澳洲大陆的作战行动,为了确保太平洋上的制海权,海军不但不会向大西洋增兵,甚至还有可能从第四舰队抽调兵力去加强第一舰队或者第三舰队。到时候,帝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将转入战略防御。
在此情况下,要想确保协约国不趁此机会干掉第四舰队,就得趁机削弱英国海军。
也就是说,白佑彬要想返回太平洋战场,就得在年底前,或者说在三个月之内让敌人损失更多的主力舰。
斯普鲁恩斯肯定考虑到了这一点,不然他不会那么“积极”的放过第42舰队。
此时,帝国海军两线作战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以帝国海军的实力,很难同时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发动战略进攻。
如此一来,白佑彬将没有别的选择。
只要他不想长期留在第四舰队,想早日返回太平洋战场,就必须在三个月之内干掉第21舰队,甚至摧毁英国海军的一支作战舰队。
这样一来,即便第四舰队在随后几个月之内失去了作战能力,协约国在北大西洋上的所有力量都得用来应付德国海军的威胁。到时候,德国海军肯定会更加积极主动,第四舰队也就卸下了重担。
到明年四月份,即便英国海军的第二批“狮”级战列舰顺利建成服役,美国海军也得再次派遣一支作战舰队协助英国海军。到时候,德国海军将获得由帝国援助建造的二艘,甚至四艘快速战列舰,土耳其海军也将拥有二艘快速战列舰(按照帝国与土耳其的协议,这二艘战列舰都将暂时由帝国海军使用)。即便第四舰队在这个时候只有一支作战舰队,也足以在北大西洋上与协约国的舰队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