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能够签署一份集体和平条约,化解交战双方的根本矛盾,也算得上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另外,在德国不愿意放弃成为世界大国,帝国又不愿意在战后面对一个新的对手的情况下,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任何形式的和平条约都不足以确保未来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从根源上来讲,只要东西方文明的矛盾没有消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世界和平。
而要真正的消除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除了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相互交流与相互理解,需要帝国从根本上放弃世界霸主的地位,同时也需要德国等西方国家从根本上放弃挑战帝国的思想。
显然,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管是帝国主导的东方世界,还是由德国领军的西方世界,都不可能在立即放下数百年来的矛盾与仇恨,以世界大一统的广阔胸襟来迎接未来的世界,来塑造未来的和平与繁荣。
当和平条约无法成为保护世界和平的基础性文件后,萧鼎昆只能退而求起次,把重点放在了成立一个用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机构上。
第四十一章 全新霸权
早在第三次同盟国首脑会议期间,萧鼎昆就提出了在战后以同盟国集团为基础,建立一个专门致力维护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加强国家与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全球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国际性组织。
当时,这个提议得到了几乎所有国家的支持。
只不过,在涉及到细节问题,特别是与各成员国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细节问题的时候,仍然出现了很多矛盾。
比如,该国际机构的权限到底有多大,是一个拥有实质性权力的机构,还只是一个为国与国之间交流与沟通提供平台的机构?再比如,该机构由谁主导,成员国的权利该怎么分配,是否需要涉及到协约国集团成员国等等。
当然,没有一个国家反对成立这样的国际性机构。
毕竟,通过政治与军事同盟建立起来的国家间组织与集团,只是战争的推动者,而不是和平的捍卫者。残酷的事实已经证明,必须改变以往的同盟方式,为促进国际交流,解决国家间矛盾提供一个进行外交磋商,以及国际调解的平台。
随后,萧鼎昆决定将战后的重建援助与该国际机构挂钩。
到此时,问题就变得非常的简单了。
随着战争走向收尾阶段,不管是战败的协约国集团成员国,还是战胜的同盟国集团成员国,都希望在战后从帝国获得战略援助,以完成战后重建,恢复国内经济,解决国内矛盾,保持国家的稳定与团结,为战后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