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页

十八艘修长的三层桨舰和另外十八艘只有一层长桨,但是船体却宽大许多的单层桨座炮舰已经下了水。它们就依次排列停靠在军港泊位上,仿佛三十六条水中怪兽在静静休息之中。

天光初亮,晨曦未显,陈德芳自城堡中的县衙出来,现在是天竺的雨季,气候炎热潮湿,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水汽,人的身体上也是黏糊糊的,走上几步就一身汗珠。这种气候,让陈德芳有些不大舒服。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水,又整理好黄色的公服,整整乌纱,冲着身后一队护卫随从招了下手,就抬腿朝西门走去。

一队火枪兵自陈德芳身前小跑而过,扛着沉重的天道二年式步枪——这种步枪现在已经被大明陆军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天道六年式燧发滑膛枪——兵士们喊着一二一的口号,步伐整齐,看上去就训练有素。

“火枪兵真是越来越多了,将来或许就是火枪的天下了……”

陈德芳在心中感慨,随后又想到自己的大英水军。现在大英陆军有枪有炮,和大明陆军的武器装备相差不多。可是大英水军就不行了,光是这个“水军”名号,就知道他们不是能够纵横海上的海军了。海军不是大英这样的国家能玩得起的,而且大英也不需要海军。因为大英的舞台不是全世界,而是天竺,现在已经有九天竺(八国联军加上归附的阿洪国)了,再过一阵子可能会有十天竺、十二天竺甚至十六天竺——陈德兴已经在书信里面和陈淮清提过这件事,等到消灭了德里苏丹国,还要灭掉南天竺那些奉婆罗门教的国家,到时候还要封几个藩国的。不过大英国肯定是诸天竺之首,土地、人口都是最多一份。孟加拉和阿拉干都是大英的,大英还可以沿着恒河扩张,一直达到昔日孔雀王朝的故都华氏城。而为了确保大英国在天竺的优势,一支强大的恒河舰队是必须的。

而这支恒河舰队就是大英水军,以大英自制的三层桨座战舰和单层桨座炮舰为主力。前者用于近战格斗,后者则在舰艏修建了圆形炮塔,装备六门两寸大炮。

“殿下!”

河边堡西门口站岗的士兵看到陈德芳都立正扶枪行礼。陈德芳举臂还礼,然后举起巡城令牌。陈德芳现在还兼任着河边府知府,守门的士兵都算是他的部下。大英国还是草创,军政没有分家,一府之尊不仅要管民政,还要兼管一府军务,府城守备更是知府需要负责的重点工作。陈德芳每天都要例行巡城。

“城外可以异常?”陈德芳问。

“并无异常!”一名守门的排长大声汇报。

“那就开门吧!”

吩咐完之后,陈德芳又转身往北门而去。河边堡有六座城门,分别是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侧门、偏门。并不是每座城门都会开放。按照规定,只开西门和北门。西门通往水营,北门则通往商港。不过普通的天竺百姓不得入城,只有各个乡镇村庄的天竺土著首领和在河边堡中任职的天竺人以及佛教僧侣才能入城。

在北门,陈德芳又问了同样的话,然后又吩咐开门——城外当然不会有什么异常。这里已经远离前线,周围都是大英王国的地盘。之前统治这里的德里苏丹相当暴虐,强制推行天方教,拆毁佛教和婆罗门教寺庙,而且德里苏丹的政权中根本没有天竺土著贵人(其实也是外来户,不过时间久了些)的位置。因此孟加拉一带的天竺人并不欢迎德里苏丹的总督,对于大英国的到来也持欢迎态度。

而陈淮清的统治之法也颇为有效,扶植佛教,宽容婆罗门教,和天竺土著贵人联手,给大英侵略者以特等婆罗门种姓——这实际上就是和天竺的雅利安统治者同流合污,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短期容易安定,长期难以汉化。

天竺人民终有觉悟的一日!不过眼下,大英王国境内还算平静,不需要多少军队都可以镇抚地方。这也就让陈淮清得以抽调大军,准备西征德里。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天竺的战事仿佛进入了一个中场休息期。大英王国占领了孟加拉东部和阿拉干一部;法苏古(古格)两军占领了尼波罗;宋军在信度河入海口取了一个据点;此外就随着英军一起行动;吕军则在天竺西海岸一个名为“七岛”的地盘建立了据点;拉达克军则是毫无动静,还守在大山上根本不敢对临近的天方教势力下手;三佛齐军也随英军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