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队长是斗争年代过来的,听到报纸和通讯稿什么的,有些发怵道:“不会出事吧。”
“老窦,这能出什么事,你看看油管厂那些孙子?上次弄了个什么节省材料的豆腐块,再见面,鼻孔都朝天了,这次轮到咱们上报了。”老吴说着,有点担心的看苏城:“咱们这点破事,人家报纸愿意发表吗?”
“我试试看。”苏城也没把话满。
他其实有七八成把握。现在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讲究干部“知识化,年轻化”,所以早几年的北大生,在各自的单位都升的很快,有这样一层关系,不要求头版和时间的情况下,发表一篇文章是极简单的,刚到工作单位的六子,说不定都能做到。
只要有了报道,再转过头来找林永贵,就好说话了。
苏城回到房间,拿出几份旧报纸,照着人家的通讯稿,模仿了起来。
要说他的记忆里,还是存这些中文系的知识的,但如何将它们组合起来,就完全抓瞎了。
几百字的小文章,苏城生生写了一晚上,总算有版满意些的了,心有余悸的想:幸亏没有留在部委做秘书,否则再别想睡觉了。
他又写了封信,连同通讯稿一起,寄给了六子,让他帮忙找几位师兄,将之发表出去。
接下来几天,苏城就安心等消息了。
这一等,就是一周时间,就在他腹诽邮政效率的当口,小黑领着一辆吉普车,冲进了井站,还边跑边喊:“北京来人了。”
在油田,北京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词汇。
待苏城踢溜着布鞋钻出房间的时候,窦队长、老吴等人全都等在了空地上。
“窦队,你昨天上的是晚班吧,怎么现在就起来了。”苏城还满脸的奇怪。
“还不是你小子,北京都来人了。”窦万山狠狠的瞪了苏城一眼,却挪动了一下,将他护在身后。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北京人来油田,好坏事参半,但在窦万山的印象里,好事是遥远的,坏事却总是近在咫尺的。